蔺其磊律师:2017年1月6日10:30分(新疆地区上午的上班时间),我和乌鲁木齐市的范国荣律师赶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监狱,找到狱政科,一工作人员听到是会见吴泽衡,就说:这人保密级别很高,我们都不知道案件情况。她打电话问科长后告诉我不能会见。我要求见监狱领导当面说,一会狱政科长朱新明过来说:上级要求不能会见吴泽衡。我追问上级是谁?,他才说: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狱政处开(音)处长。你们去找吧,作为警察我要按照警察法听上级的命令。
鉴于实际情况,我们不想在此过多费时,在找驻所检察室无人的情况下,赶往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姓开的处长不在,经联系下午3:30再来见面。
下午3:30我们准时到监狱管理局狱政处,等了半个多小时,开(音)处长和另一个警察来,查验了我们证件材料,告知:根据规定,吴泽衡案情复杂不让律师会见。我们要求其书面答复,他说:没有规定要书面告知,口头就行了。
至此,在广东省监狱服刑的吴泽衡还能获得家属和律师的会见,被跨省调监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监狱后,竟违法不让律师会见,法律法规成了废纸一张。
归档
【“华藏宗门”吴泽衡上师案件:跨省调监】
“华藏宗门案件”吴泽衡上师竟被从广东四会监狱转往新疆服刑
蔺其磊律师:“全国第一例”司法机关认定为邪教组织的“华藏宗门案件”吴泽衡上师,在送到广东省四会监狱服刑,家属和律师已经会见了一次后,却被告知已经不在四会监狱了,转到哪个监狱不知道让家属等新的监狱通知。2016年7月18日17时许,四会监狱狱政科负责人用电话07583302360告知家属:“人已经确认送到新疆服刑,具体在哪个监狱要等监狱给家属发通知书就知道了”。
这是什么目的,吴泽衡户籍地在广东省惠来县,常住地是广东省珠海市,判决也是广东省司法机关做出的,服刑已经在广东省四会监狱了,转往新疆服刑的依据何在?家属探视、律师会见凭增了大量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这算不算另一种迫害!
中国政治犯关注
http://cppc1989.blogspot.no/2015/12/cppc00316.html?m=0
【吴泽衡入狱后现在又“失踪”了,不知这算不算荒唐啊】蔺其磊律师:全国第一例“司法机关认定为邪教组织”的“华藏宗门”吴泽衡上师,在送到广东省四会监狱服刑,家属和律师已经会见了一次后,家属要按照惯例本月会见时,却被告知已经不在四会监狱了,转到哪个监狱不知道让家属等新的监狱通知。2016年7月5日上午,我打通四会监狱负责人的电话,也被告知人不在,并说“我以人格担保我不知道转到哪里了”,我很不解,这转到哪里难道也是国家秘密吗,真是这国家越来越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希望大家能够关注。
觉海碎金
● 菩提译为“觉道”,即觉悟之道理。菩提有三种:一、真性菩提,此为众生根本俱有。二、实智菩提,即真实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即证果后随缘教化众生。由真性菩提而生实智菩提行方便菩提。三即一,一即三。
● 涅槃译为“不生不灭”。修行至了脱生死时,就是涅槃。涅槃有三种:一、性净涅槃,是为自性清净,一尘不染,即为性净。二、圆净涅槃,是为真无不圆,妄无不净,即为圆净。三、方便净涅槃,是为随缘方便,示现生灭,即为方便净。
● 九次第定即是四禅、四空、加灭受想处定。一、二、三、四禅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处,即九次第定。依九次第定灭除前五识及第六识,除受想二心所,得证寂然灭谛。
● 劫宇宙世界从八万四千年一增一减曰“劫”。人寿从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一寸,如此减至十岁止。而后再增,亦为每百年增一岁,身高增一寸,如此增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劫,一千劫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世界成需二十小劫,住、坏、空也然,则八十小劫为一世界之成住坏空,如此反复。每一小劫为十三万九千六百六十年。人寿减至一百岁,即 五浊恶世开始。
● 如来藏德相即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本无来去,是为常住。非迷非悟,是为妙明。本无生灭,是为不动。无处无遍,是为周圆。
● 息妄去执,但能不随妄想而起分别心,不执着能缘之境,若此则“世间相续”,“业果相续”,“众生相续”,因缘自然断除。
真性本真,乃顿教法相,谓只需离诸妄缘,便是如如佛。无修而修,无断而断。不起分别,即是无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无断而断。性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是无证而证。此即无功用道,顿超见性,生灭皆息,无相无功。
● 六根六尘本身一源,虽有内外见相之分,根为八识之见分,尘为八识之相分。见是心法,相是色法,此为外相。驰外为根本,若内伏则仅为八识。驰外是根尘,内伏则解脱。六尘可引发六根之相分,故根依尘而生,尘托根方有,故见相二分皆无自性。
● 知见立见,是无明本。若能知而无执,见而无妄,足以无知而知,无见而见,乃至一心无乱,一念不生,一尘不染者,皆归於无妄无执,如是即是不生不灭究竟涅槃。
● “阿赖耶识”即是“含藏识”,即是“如来藏”。因受无明所薰染,便成阿赖耶识,由识而染而有行阴。行阴者,即是“末那识”。末那因六识之分别而起执,起执而有想,想即是第六识。因想而有受,受即是前五识。再有色阴,为内之根身,外之世界。
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色有粗浊,其有二结,余四阴皆各一结,依根解结须由内而外,一结解之则六结皆除。识阴是吾人受生之根识,故应先解识阴。识阴解之则六根皆消除,真如自性即时显发。
有相之色,无相之空,是色阴边际。色为浅界,空为深界。若仅离色相仍未出边际,须色空二相皆离,方出色阴边际。六根对六尘是受阴,取着为触,厌舍为离,触为浅界,离为深界,仅尽触而不知尽离者,未超受阴边际,须触离皆尽,方出受阴边际。
生灭不息,迁流反复是行阴,以散心粗行相为浅界,定心细行灭相为深界,仅尽粗相者,未超行阴边际,须粗细二相皆尽,方出行阴边际。
识阴以入湛为浅界,以无所入之合湛为深界,仅知旋流入湛者未超识阴边际,须尽入湛合湛,内外明彻六根互用,方超出识阴边际。
灭以色际,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色相自灭,而受想行识亦随之而灭。
● 无相、无住、无念乃禅宗法眼,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无心。无住者,於相无执。此即“无”之要领,非断灭,无粘取。若断灭即成外道,若粘取便是凡夫。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即在此显。言语道断即不可议,心行处灭即不可思。在诸相中,心体离念则根尘脱落,於无所住中生妙如真心。一真一切真,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有无之间随心拾取,皆入诸相非相,至此法尔开悟,明心见性而入道也。
● 妄想即是 妙用者,因念无住故,念住即住,执即成烦恼。无执便是菩提,随处可随体而起用。
诸法用之还需舍,因不用则不实,不舍则不活。故诸行随法起用,随用随舍,便是无住无执无念之体。学佛至相应处,若不起用也如无修,有体无用之谓也。
● 修行切勿有着眼点。一有执着便成障碍也。无修无证无得者,乃“无执”之谓也。於法而不执法,方得破法执,无功用道,日久自能归家稳坐。佛法重在实证,唯证相应,无需求真,只须息妄也。
● “向上一着,千圣不传” 既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尚有何法可得矣。“但悟本来性,更无一法新”,至此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所谓“参话头”者,也是善巧方便之法。悟性并非非此不可也。宋元以前,禅宗皆以“直指见心,当下悟入”。所谓参话头发疑情而破参者,於一念未生时,方有少许相应。一念方生,已是识神用事。故虚云大师云:“所谓参话头者,乃在一念未生方能相应,一念方生,已成话尾”。正是此谓也。破参者,破执便是也!
● 妙奢摩地,意为寂静。虽寂然而静,以抑止心识使其不生妄想,非究竟。此法是佛最初为二乘人所说之方便法门。
妙三摩,此是观照法门,或观照十二因缘,或观照四法谛,修证偏空,也非究竟。
妙禅那,即是正思维,以心识思维观想,如修止观,观空、假、中,三观三止。唯“禅
那”即是静虑,若以识心来修,识心有生灭,乃生灭法,故妙禅那也非究竟,难入正定。
三摩提,即首楞严大定,离心意识,十方如来皆从此定出,故也称如来禅,具足万行。
● 妄想脱落非能一蹴而就,其中有粗细深浅之别。粗分妄想脱落时,终日心无牵挂,念起即觉,能不取不舍,此时细分妄想仍在。至动静之间凛然一如遇五欲六尘境界现前时,能心无存执,如此行之,则可使过往之坚固种子自然脱落,心眼即得开明,入广大圆明自在之境。此时法尔开悟见性也。宗门言之悟后起修,明心保任,即保者念念不异,任者任运自然,行走坐卧,随心而行也。
● 如来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而不舍众生,乃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菩萨从初发心起,入金刚千慧地。其中经过五十四位,而达等觉位,此为顺流而至。如来逆流而出,亦先至等觉位,故始觉妙觉相交之时,即成等觉之际,故称之为“等觉”。
● 小乘破“见惑”成初果阿罗汉,七生七返天界人间,方能断“思惑”而证二、三果阿罗汉,而后以无生处定断尽“尘沙惑”成四果大阿罗汉,了三界分段生死。然则成四果大阿罗汉后,若不回小向大趋入大乘,则终是化城之地,为自了汉。大乘以豁破无明见法身而超登初地菩萨位。至破尽四十二品无明乃成等觉而圆妙觉佛果。教外极乘祖师禅则明心后保任除习则是破重关。若玄关触动则顿超十地。初关之“妄想脱落”,重关之“无所不是”,牢关之“佛魔一如”,皆在保任中顿超。“成性成佛”者乃谓法身而言,并非见性后即能成究竟妙觉位。自二十八祖西来以后,未有报身成佛者,报身成佛需修因感果,然若入禅密兼证,则入“秘密禅”法眼,岂碍即身成就也。秘密禅之“十相自在光明禅”即属于此,行人能识之者麟角凤毛,法运相关,龙象难得矣!大小二乘乃界在迷悟,原无分界,行人应依根性、因缘对机一门深入。大小二乘是方便之说,佛法唯“一乘实相”也。
● 心念刹那生灭,修心人就在这生灭中证入不生不灭,回光返照,当下便是。此事说难非难,说易也绝非易事。总在生灭处“不取不舍”便是不二。行之自能证入不生不灭。不取则无住,不舍则无执,能所双忘则无念,至此契入真空,而妙有自现。
● 凡夫不知人空,罗汉不知法空,故成粘缚,流浪於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心境本空,执之则为障,此在迷悟而已。初果阿罗汉从五不还天修习禅定,以穷空之定力断尽三十六品思惑,方能证入人我空,成大阿罗汉,超三界之分断生死。若能回小向大则可少修二十万劫而超登等觉位,而入广果凡夫天入非非想处天穷究空理,修习有漏禅定。若不回小向大趋入大乘,则终至八万劫满,无可依托则必堕入轮回,此谓“饶他八万劫,终是落空亡”也。
● “心本无生因境有”,此乃心随境转之凡夫境界。“法本无生因心有”又何尝不是凡夫境界矣。修心者若错执此心,无异欲煮沙成饭也。
● 修心重在认识自心,此谓明心见性。心本无所得,在无所得中得,得亦无得,唯识此心而已。识得此心自不为“识”之所乱,万象之中,有一孤零零的灵明,在分别中无分别,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识得衪便是见性。
● 见性后当何以归?仍归於无可归处,至此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从所来,亦无从所去,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是故十方佛土随心托付,无生而生,生即无生,至明心后正修,方知禅、净、密、教皆同一宝觉也。
● 修学切宜一门深入,法无上下,当机即宜,未悟前也不宜博读过多经典。古语“依他做解 ,自塞悟门 ”正是此谓。得一门深入得定开慧,明心见性后,方可取诸十二部以印证。此时三藏十二部皆是自心之注脚也。若不真修实证而博取多闻后,自身脚跟未稳,则难免为名相、义理、卜、度所转,于修法实无益处。盖佛学、经典非佛法也,何以故?经典学说皆是生灭之法,因人因时而迁异。而佛法乃不生不灭不二之法也,古云“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於法不修行,多闻亦枉然”也。开悟见性后,则应普学诸法,宗说兼持以为弘法度生之济世方便。明心见性开悟后,也方具有洞明真知灼见之智慧,此时所学所得,皆是般若妙用,行人须明此旨,修行方有章可循。
●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句是金刚要眼,为实相般若之总摄。“应无所住”即不由境而生其心体,盖因心体本来无住也,若心住境则成分别妄心。“应无所住”是空,“而生其心”是有,乃真空生妙有,即是诸相非相之实相。“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对事对境,随缘起用,不起烦恼,因烦恼本空,即无所住,妙用纵横,即是生其心,非空非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非常非断,不一不异也。
● 《圆觉经》云:“诸相灭尽,觉心不动”。此谓一切幻化境界灭尽时,不动之觉性自然显现。是故,吾人修行参禅至妄想歇下之时,切要回光返照,观照本来灵、明、空之本体,於此关键刹那,圣凡系於一悟之间,一念悟道,亲见此不生不灭之体性,认得衪,默契衪,便是见性,顿然开悟,心眼光明,无明顿破,此向上一著乃即超顿三界也。由此见道而进修道,真正的修道是在见道之后,见道即是见性开悟,悟后起修始为正修,由寂静本体而起观照妙用,自性既明,定慧等持,保任除习,乃至成办了脱生死大事,在此一著也!
● 以直指本心,顿悟见性,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中悟入,此为“祖师禅”。以借一句话头,发起疑情,专精参究,或观心破妄,至妄想脱落而见证本来,此为“如来禅”。以“当相即道,全事即真”,三密相应而得即身应化,此为“密宗”。以执持佛号,继净不异,一心不乱,以一句万德洪名得度往生,成就住不退,此为“净土宗”。以严净毗尼,精持禁戒,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走坐卧皆如律仪,以戒伏妄,直至断惑,此为“律宗”。以精研法相,深探妄源,以观照破妄断惑,转识成智,此为“唯识宗”。……种种法门皆如医药,因病与药,病愈药废,至明心开悟后,一切法皆是佛法,至此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人空,法空,空空,法尔圆明究竟妙觉也。
● 三界众生依“四正食”而得以延驻身命。一曰“触食”,此为鬼神之食,其每逢食时,仅吸其气味便足。二曰“断食”,此为人道、畜生道之食,每逢食时,分时段、分份段而食。三曰“思食”,此食乃四禅天及四空天众生之食,每逢食时,以禅思之法式充盈自身之精气神,无需食物,以禅思即可滋身,久久行之,色身可成金刚不坏。华藏光明禅“辟谷”法式即是四禅天四空天之“思食”法式,乃大毗盧遮那修行时断欲界烟火而以禅思证入大觉光明金身秘印。四曰“识食”,此食为无色天众生之食,该天众生已灭色相,唯存阿赖耶识,故此阿赖耶识认为食毕即如食毕。“触、断、思、识”四食也是释迦世尊破外断苦行之正说。
● 凡夫、外道得世间禅定(四禅八定)时,多误认为已达涅槃,其不明修世间有漏禅定,即便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虽破粗烦恼,却仍有“触、作意、受、想、思、龙胜解、念、定、慧”十种细惑未断,依然是随业流转之生死凡夫。修行要达“三不退”位,必定要破断见惑,方得位不退,即藏教初果,别教初住,圆教初信位。若有相修行则有执有漏,尘劫揖留也方有少许相应,故修法仍需择法眼,入无相无念无住方有顿超之可能。无论持名、修密、研教、参禅,依法一门深入得开心眼后方不枉废时光也。而所谓无相无念无住者,只在“有无之间不取不舍”而已。修行人往往误认为神密莫测,孰不知正被知见所误也。一真法界本无一法,吾人若能在寻常处死心塌地一门深入,则必能与法相应。
“万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迷成妄执,觉成真如。真如随缘起用,随染缘便成六凡,随净缘则成四圣。迷则六道四生由衪造,觉则三贤四圣由衪成。佛法无多子,只在“迷、觉”处见真功。凡夫因迷而有我执,小乘因迷而有法执,故流浪生死。大乘菩萨觉悟“人空、法空”,故能转无尽烦恼为大光明藏。
● 虽修佛法,若在日常境界现前时执境乱心,在修法时心向驰外,执取境相而不从心地返照者,皆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执取则心必不能清净,不清净则无以开悟见性。
● 凡修密禅,皆有善法境界现前,或见宿命,或见圣迹,或得神通,凡此种种,学人切需深明种种境界皆是持证得力之过程,并非究竟处。故切勿执取境界以致停顿不前。需勿执勿拒,过而不留,亦切勿生我慢,勿生欢喜,勿生恐怖,如法渐进,必能证入真如三昧,法尔圆成。
● 本来面目,空寂灵明,若有空寂而无灵明者,则成顽空。参悟至一念不生而灵光独耀时,此刻之“明”与“见”皆是无分别智,彻悟此境界便是“明心见性”。见性之时贵在自我默契,当然承担,一落分别又成识神用事。原是“证悟”而一过去便成“理悟”。学佛之人多数由此错过,痛乎惜乎!自性本空,能不住相而又灵明空彻者,非本来面目而何也?!
● 人之八识,虽其用有别而其体则无异。眼、耳、鼻、舌、身、五识乃仗意识之功以成其用。第八识阿赖耶识虽能摄持诸法,然其不能自造善恶,是真妄和合识。缘善则成善,缘恶则成恶,泯尽善恶则成本觉自性。凡夫因真心不觉而妄分能所,故成末那七识妄执,流汇意识妄情,故八识之中,六、七二识之力最大,七识分别妄执我见,六识分别妄情。且无境不能缘,无事不能做,其力最强。修习止观、持名 ,皆以六识下手。在观行时用其了别之功,防其攀执之过,乃至舍识用报,根尘 迥脱,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八识为大圆镜智,合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至此法尔大成也。
● 时下修行者,多从第六识下手,此即有功之用,由生灭心入手修持。甚至禅宗门人也多有 从止、观、参下手,由是从有相入无相并无不可。但这些有为法只能用於一时,不可执着。若有所执便永难见性,执见不息者,不在开悟之列也!见性之后,保任上修,乃勘破重关,登法身圣位以至八地以上圣位菩萨乃入无功用道,此时人空、法空、三惑尽破,无修而修,无证而证,直至破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乃成妙觉。
● 修行至入大乘见道位,即圆教初位时,可得“意生身”,声闻、缘觉二乘人虽也可得,仍需作意而成,至初地菩萨起乃得济度众生之化生之身,随缘而应,意生身者有三: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此意生身由初地至五地菩萨所得,以证空通达真俗二谛,定超於慧,自性寂静而了知万相唯一心之所造,不起自性实执,其不同於二乘人著空三昧,故曰“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此意生身为六至八地菩萨所得。证得诸法如幻,空生觉有,能使身心由粗相转为细相,转染为净,得如幻三昧,来去自如,假缘示现,通达诸法自性,证入即空即假即有之中道实相,其所得之幻化身曰“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此意生身为九地菩萨至妙觉佛果所得。从体起用,现身十法界,自利利他俱胜,至三觉圆满空幻同胜,事理圆融无碍。
无论大小二乘,若於入门始,常秉持“思食”即“辟谷”以滋色身由粗转细,先得身心由染转净,则能疾得道果。由凡夫身而转金刚体,虽未证果,即可作意起观得意生身,应身即能起用。二乘人常作“思食”即可入三昧乐正意生身,无需作意而生。
● 佛法三藏十二部法如潮海,八万四千法门虽分类繁多,实则不二,学佛唯证相应,以妄息真显而入无虚无实不生不灭之觉性,识得自我,慧彻三空,乃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毗嚧行武於二次法难时顶礼供养法界众生
修持之解-2
* 迷、悟、真、妄只存乎一念之间,一念迷,则妄计心生,是非蜂起;一念悟,则妙觉湛然,是非全消。
* 六根中性,舍识用根,泯尽分别,背尘合觉,便是“不生不灭”。
* “保任”即是悟后历尘境中时刻返照安契真性,莫令追失,安住本位,此谓“保”。凡历事事物物,真幻交集时任其起落,不取不舍,应对万机,此谓“任”。圆教行人悟后已修,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真一切真,全修即性,本无定法,但在“生灭”中证入“不生不灭”,超凡入圣,转识成智,在此一着,等觉以下,皆行此道。
* 《楞严经》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吾人若能反闻自性清净平等,背尘合觉,自性显发时,三藏十二部无非是自心注脚罢了。若不明心地,依他作解则自塞悟门也。
* 念佛、观心、持密、修禅,若加之“我”字,便成“我在念佛、我在观心、我在持密、我在修禅。”此“妄我”若执之不放,则“真我”永无见期。佛法乃不二之法,佛我本无二,若佛我彼分,必成心外求法,所修已是外道。穷尽尘功也是三界流浪客也!借假修真固是善巧方便,但行人每易以假当真,认贼作子,以识当性,一着之误,致本我全非矣!
* “言语道断”即不可议,“心行灭处”即不可思。在此“不可思议”处悟。禅每无门可入。“行起解绝”,愚者依经解义,骑驴找驴;智者一页见秋,当下便是。若有所着,即成执相障果,若无所着,则易成顽空断灭,所谓轻不得重不得,正是平实之“当下”!学人每喜在玄奥处入海数沙,孰不知已被“知见”所误。若“我见”不存,“我执”不起,在“空不见空”处正好讨个消息。
* 万象之中有一种孤零零的灵明,在无分别中自性独耀,在无可得处自得,得也无得,无知而知,知也无识,了了分明,不生不灭,无从所来,亦无从所去,认得祂,便是家珍,此曰“明心见性”。
* 初关破后,进破重关,绵绵保任除习,方有登地之资。圆教行人悟后或行脚云游,或闹市练心,皆是保任之功。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悟后游市井戏妓馆,便是历境练心,保任除习。但宋代以后禅门多以“参疑”替“悟性”,皆因末法众生根性渐钝世风愈浊故。及延至当代,若禅门行人欲效二祖宗风者,必定或为世俗所转或遭冠以“邪”教。故宗后诸多禅门宗匠如圆照宗本,真歇清了。永明延寿、黄龙悟新慈受怀深以及莲池、蔼益、彻悟、印光等大师皆兼修禅净,以破参后往生净土为归旨,此也末法时难不得已之举。
* 分别、粘着、执缚,皆是识神用事,但能“放下”便得解脱,座上座下定慧等持,必可证入常住真心,功果全在。真修实证,说一万莫如行一寸也。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修持之解-1
* 分别、执着、取舍心仍坚固者,为“见惑”未破故,对治之法除座上修定外,座下修慧尤为重要!行者应在日常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味、香、触、法时,用其分别之性——知事事物物,舍其攀缘之用——不分别是非好坏取舍,久久行之,即是“知而不知”,转六识为“妙观察智”。如此则破“见惑”。
* 我见、是非、取舍心仍坚固者,为“思惑”未破,对治之法除座上观假观空之外,座下修慧时应在日常中常与“自我”逆,在事事物物现前时,每有自我“习性”翻动、取舍时,需当下凛觉,以“不取不舍”之心历境炼心。“不取”即无是,“不舍”则无非,无是非取舍即当然无善恶、好坏执着,随缘应化而自性不动,即谓“随缘不变”,转七识为“平等性智”。如此则破“思惑”。
* 不执於“我”——转六识,不执於“法”——转七识。“我空”即“见惑”破,“法空”则思惑破。“见思”二惑皆破即可见性入道。若“见思”二惑未破而言“见性”者,皆是门头光影,未见真性也。
* 破“见思”惑成阿罗汉,出三界了分段生死,仍未至法身大士境界。法身大士须破“无明”惑。破一品无明入初地菩萨位,至破尽四十二品无明成十地等觉菩萨位。至此方能了三界外变易生死。
* 破“见思”二惑成阿罗汉,心性境界已除“我执”、“法执”,同时色身的转化也是证果的重要指数。此时色身之气血、脏腑、骨肉、发肤皆由於轮脉修复而通畅,生理机能趋向年轻,不易苍老,偶染外疾能自我凛觉并依心力可自行疗解。未破惑时所遗旧疾能於见性时顿除。若欲舍报时除了偿因果外,坐脱立亡来去自在。若示疾往生者必见法身瑞现诸方。舍报前住世於“食、色”二欲无可执着。
* 初果至四果次地不同,色身转化也有粗细之分。宗门弟子入初关即证初果罗汉,破初关即是四果。入浴关即是三贤位菩萨,入重关即是初地圣位菩萨,破重关即是法六地等觉菩萨,破牢关即成妙觉位,利根者见性开悟即顿超十地。
* “明心见性”即是彻见“不生不灭”之本来面目,宗门称之为“开悟”,见性的现量境界可自我契认,一,是自我分别妄心是否歇下? 如果分别妄心没有歇下,便无法达到“前念已息,后念未起”的见性契机。也就没有见性之可能。所以功夫在於常常“观心”、“参悟”。妄心自然由多而少。二,至妄想脱落时,自然离开尘境分别意识仍能事事物物了了分明,此时内心一片澄净光明,神识不起而又了知一切。宗门多喻此境界为“大地平沉,虚空粉碎,灵光独耀”。这只是祖师大德对悟境的比喻,学人万勿执此成病。若有一念相待必成障碍也。三,见性时并无性可见,如果有任何境相立於心中,则仍是识神用事,故见性之时,必是“寂照灵明”。悟境深者,十方三际皆能洞见,但没有任何执着,介於“直觉”和“灵明”之间。心中默契知是见性境界现前,此时认此自性,并於往后时时“保任”,勿令迷失,则进入“修道”位,悟后起修如是。
* 开悟见性后,心无挂碍,转八识成“大圆镜智”於一切时中寂照灵明,进而悟后起修,进破“无明惑“,渐无”眼、耳、鼻、舌、身、意“之执,进破一分无明,记一分法性,合前五识成“成所作智”,六、七二识因转,五、八二识果转,即先转因识,后证果识,至无明破尽,根结尽解,五蕴全消,即登法六地等觉位,再进破一品生相无明成妙觉佛果。
* 见性开悟以后,起修证道便是践行佛法的全过程,至成就无学道位。若悟后不起修即是不起用,有体无用易成“悟后迷”,等于没修。故佛法的种种善巧方便乃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将在起修起用中显发,起修即是起用,起用即是起修。於内为扫除无明证得法身,於外是六度万行弘法利生,如此上求下化便是证道过程。修行至证道位已是无功用道。学人至此,只论证“悟”,而不再论修,直至无学道位而成妙觉佛果。
* 学人需凛觉“无我、无执”是息妄显真之要眼,也是修证佛法之关键。所谓“息妄”是指心不随念转,念不随境转,妄念起时不取不舍,则自然息下,切记!念不可断灭,若断灭则无以起妙用也!
* 明心见性是学佛成佛之关键,禅、净、密、教概莫例外,若不明心,所修必定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则必成外道,历尘劫也难以成就也。这是末法修行者之通病,学人只有明心见性后依路径而修,则水到渠成,若方向错误,则愈精进离道愈远也!
* 吾住世时,亲护门人入初关、浴关,为使门人能仗自他二力而速得戒体,也为其荡尽魔障故。现今门人自证则可依“法难拈花”循径而修,自能亲见佛性,速证菩提,继而归指正宗、续佛慧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 末法浊世,世道凶险,人心险恶,佛法难闻,佛种更难得,真修行人当有大丈夫之心志,於五浊恶世中站稳脚跟,於是非、荣辱、贵贱、苦乐甚至生死等一切逆境透得过、放得下,起大无畏、得无生忍,方能不退转而永为菩提道种也!是为祈!
略述大小二乘修证阶次
小乘见道位即是破“见惑”之“须陀洹”,译为“阿罗汉”。所谓见惑即是“我见、身见、邪见、见取见、成禁取见”,此五见共有八十八品惑,须全部破尽方入圣流证初果,此果位须七生七灭天上人间,方能破尽欲界见惑八十八使入见道位。进破“思惑”成二果罗汉,所谓破“见思”二惑,即是在日常之间,遇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时,能不随境而转,心如不动,见有若无,二果罗汉仍需一生天上,一回人间,方能破尽“思惑”。至此境界再进破“尘沙”惑入证道位。此位行者在修行乃至日常中,对一切众生如尘如沙之烦恼心无怖畏,如是远离颠倒梦想。行人所不能行,忍人之不能忍。至此境界即入无生位,入无学道位成四果大阿罗汉,了尽界内分段生死,得意生身应化神通。四果阿罗汉为小乘极果。此为小乘法门,以破“见思、尘沙惑”入证果地。
大乘见道位即是破一品无明之初地菩萨,由初地至等觉位破尽四十二品无明惑,即成妙觉佛果,大乘初地即是位不退,由见道而修道,行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无明分分破,法性分分显,由见道而修道,而证道,分证法身,至无学道位,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彻悟自性不生不灭,广大圆明,与诸佛本无二致,即成妙觉佛果。
破无明即是“明心见性”,也即“开悟”破初关。由明心见性入“见道位”。悟后起修,保任除习至入证道位,破尽四十二品无明,由初地至十地等觉位,此即“破重关”。破重关成等觉位后,转识成智,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同涅槃。无明破尽,断三界外变易生死。至无学道位,佛我本一,无所不是,随缘应化,转大法轮,至此成妙觉佛果,即是“破牢关”。此为大乘法门以顿破无明入证果地。此仅就禅宗法门而言,教下须历“六度万行”五十五次位,乃成佛果。
大小二乘之外,还有二乘人修四法谛而成缘觉位及悟十二因缘而成辟支佛者。
依大乘教相而论,凡夫从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修持至成就佛果,则需行菩萨道六度万行,历进五十五个次位,方成佛果。五十五次位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佛”。诸菩萨於八万四千法门依根性择法行持,此种种法门即称之为“万行”。而“万行”不离“六度”。六度即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即“六度万行”。
其中“布施波罗蜜”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者即是以已之财物乐施於贫困、喜舍於慈善。法施者即是随缘度化众生,以法供养有情,普令众生同觉佛法。无畏施即是循声救苦。无畏布施一切乃至身命,解救众生灾难祸殃,令众生免除惊惶恐惧。
持戒波罗蜜即是严净毗尼,谨守戒律。戒有多种,依行者受持戒品而定。如在家居士持“五戒”、“八戒”,出家沙弥持“十戒”。比丘持“具足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持“三百八十四戒”,菩萨持“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菩萨戒”、“一切根本心戒”等。又戒有“开、遮、持、犯”四仪律。所谓开遮持犯即是在特定因缘下可开某种戒、能遮某种戒、应持某种戒、不得违犯某种戒。戒之总持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忍辱波罗蜜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若得生於忍即是证果。生忍即是忍众生加之於己的侮辱、逼害,生活所遇之困苦、厄逆、饥寒等种种苦恼能忍持之,以破“人我执”。法忍即是於诸法相不取不舍、弃善弃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三轮体空,以破“法我执”。无生法忍即是佛魔皆空,无所不是,以破“空执”。
精进波罗蜜即是在菩提道上奋勇精进,无畏前行,不懈怠逸慢,不以少为足,不贡高我慢,乃入修道位。
禅定波罗蜜即是《楞伽经》所指之“四禅八定”。禅宗如来禅即是《楞严经》所示之首楞严金刚王三昧。禅宗祖师禅则以顿破无明直扼心眼之三禅十八定悟次。依《楞伽经》及教相所归指,即有四种禅定,即四禅天。证入初禅是“离生喜乐地”,入此禅定时,脉止轮动,得轻安禅境。证入二禅是“定生喜乐地”,入此禅定时,息风静止,心轮启动,内轮脉与外时轮融合如一,至此色身可长固不灭,六尘虚融。证入三禅是“离喜妙乐地”,至此五蕴识破,证入此禅定即妄念脱落,寂净现前。证入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断界内见思二惑,了分段生死。
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波罗蜜。般若译为智慧,六度至此方是真正持证“菩萨道”。前五度是回向度,般若度即是出世度。前五度是纲,般若度是目。前五度如无般若度为指引,则皆是世间有相营生,有为有相皆非究竟也。般若有三种:一是文字般若,即指所有契经论律;第二是“观照般若”,即是以智慧反闻自性,自证本体光明,开悟明心。最后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实相无相又无所不相,真空中显妙有,无所住而生其心。实相者,诸相非相;般若者,诸法如如,在生灭中入不生灭,在诸行中得如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实相般若由自性悟得,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向上一着,千圣不传”。这一着,觉之即是,觉之即如如佛智。
又实相般若有三,一是无相之实相,即无一切相,但本体非无,乃无一切虚妄之相。二是无不相之实相,即随缘显现,一切妙色,并非无相,乃随缘不变。一切妙有不变随缘。三,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即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妨真空。既绝言离相,又灵光不昧,应用自在!
“波罗蜜”即是圆满之意。六度波罗蜜即是六度圆满。至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圆满时,即是佛果。六度至“般若度“时,已是教内极禅如来禅定。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十方佛国中,唯有一佛乘。所谓的大乘小乘、二乘三乘、阿罗汉、缘觉、辟支佛都是释迦世尊为钝根弟子回小向大趋入佛乘之方便说。即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世尊为不同根性者在修行过程中化一城堡,令钝根畏难弟子可暂时整息身心,而后继续修证直入佛乘。由此而见,无论大乘小乘种种法门,都是因人施教、因病与药的善巧方便,最终皆须引归佛乘实相。“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正是此谓。
又《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喻筏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谓“人空、法空”,最后连“空”都需空去。三空到底便入“一乘实相”。佛法的精髓是要我们认识自己本我的实相境界,认识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在世间法上,所有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精神意识层面或是物质层面,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生生灭灭、幻化无常的。所以学佛的最终目的便是“明心见性”。实证到自己本有的实相境界。当本性实相境界显发时,世出世间所有正报依报、万事万物在我们面前都成为现量。如此便能在五欲六尘乃至三际十方中自己做得了主。从此不再流浪生死,证入“常、乐、我、净”不生不灭之大涅槃境。是故种种方便法门都是因人施教、因病与药,最终都是指向一乘实相。如果修持不以此为指归,反而认指为月,便是舍本逐末。一旦目标明确,便能一门深入而归向一乘,也就不会在种种法门中作无畏的比较,不然就可能在修行的过程中朝三暮四,进一退二,永远在法门之间攀缘比较。若如此则最易“心外求法”,堕入外道,导致终历尘劫也无法与法相应,行人就可能慢慢对佛法产生怀疑,甚至走向诽谤佛法继而欺师灭祖之极端,徒增罪业。
无论大乘小乘,无论禅、净、律、密,乃至教下,其实分无可分,甚至连合也无可合。若能一门深入,必能见性,而三藏十二部种种法门也都成为自己修持历证的注脚,取之鉴证,有路可循,修行便不致迷失。
佛法乃心地法门,法法皆导入明心。有修“妙奢摩他”以寂静抑止心识,使伏惑息妄者。有修“妙三摩”以修止观,以观空、观假、观中以境观双资者。有修“妙禅那”而舍识显性,根尘迥弃能所双忘者。有修“三摩提”而入金刚之楞严大定如来禅者。有直悟顿入见性即佛之祖师禅者。有四相念佛往生净土者。实际理地虽不受一尘,而佛事门中也不舍一法。显密禅净甚至经忏、礼拜、放生等等。行人但需明旨导归,皆可入心地法藏。
《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无论修持何种法门,至妄心息了真心自显。吾人在修持路上,可用如下方法来检验自己的修持成就,即在日常五欲六尘境界中,是否自己能做得了主?能否不为所牵?如果能於五欲六尘境界中见有若无,受而不着,用而无住,过而不留,不执不缚,便是破惑有功。如能妄念渐少乃至妄念脱落,能所双忘,现前一切皆成现量境界,便是见性开悟,如果虽然座上能摄心伏惑,座下却仍是心随物转,则是修行无功,依然是流浪生死,无有止境。
名相浅释(46 〜 50)
四十六,何谓“大事因缘”?
诸佛菩萨由因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令众生开、悟、示、入佛之知见,了脱生死轮回之苦。此谓大事因缘之旨趣。佛教权实二乘,即小乘--权,大乘--实。小乘教法以“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三法印印证世出世间诸法,“无常”者,谓山河大地,六道众生,皆非恒常不变,刹那生灭。“无常”者,谓山河大地,六道众生,皆非恒常不变,刹那生灭。“无我”者,谓人身及至神识皆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幻化性空,皆是假相,无我可得。“涅槃寂静”者,谓众生以假证真,入於寂静,化涅槃化城而继证不生不灭之大法乐。大乘教法则由小乘之权延伸至“一实相”印,以实相印证诸法。泯众生知见而入佛真知,非思量所能及,非言辞文字所能测,体绝圣凡,佛我本一,遍观十法界,皆由迷悟而就,迷则六道轮回,生死茫茫,悟则背尘合觉,成佛作祖,此则“大事因缘”也。
四十七,何谓“五时八教”?
依天台智者大师据佛陀一代圣教,判释为五个时期八种教体,此谓五时八教。界分而下:
一,五时:即佛陀在成道后分五个时期所说言教,为 ①《华严》三七日,②《阿含》十二年,③《方等》八年,(维摩,思益,楞伽,金光明,胜鬘等经)④ 般若二十二年,⑤ 《法华》,《涅槃》八年,此谓五个时期所宣圣教。
二,八教,即佛陀在前述五个时期,对众生所施之教化方式,分为八种,即: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前四种是化仪,后四种为方法。
其中,1,“顿教”,即《华严》三七日,佛成道后在寂灭道场,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善根成熟之天龙八部说此圆满大法,开示“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华严》以“性修不二,生佛同体,初发心时即成正觉”
为总持。《华严》者,即以“一真法界万行因华,庄严佛果” 故称《华严》,世尊宣说此圆顿大教时,在座诸声闻,缘觉二乘人如聋若哑,听不懂此大法,只有大乘菩萨能悟入契机,故称“顿教”。
2,“渐教”:因三乘学人难契入《华严》顿教,故佛至鹿苑,为?陈如等五比丘宣说:“苦、集、灭、道” 四谛及十二因缘,六度道等三藏教,以破除凡夫见思二惑,随后说《方等》、《维摩》、《思益》等经,破外道“断、常”二见使心性纯净之二乘人渐趋大乘,最后说八部《般若》,此《阿含》、《方等》、《般若》三时所说之法是为“渐教”。
3,“秘密教”:佛说法时,应人施教,应病与药,或为此说顿,为彼说渐,受者彼此不相知所得之法,然彼此各得法益,此为“秘密教”。
4,“不定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藏、通、别、圆”四教法随机应化施教,受教众生能於渐中得顿益,顿中得渐益,随各根性所得法益,此为“不定教”。
以上为四种化仪--即“仪式”。
此后佛再说《法华》开前顿渐之权乘,令入“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之教理,令三乘归一乘,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如是《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於众生“。《法华经》乃导众生成佛之大经,开、示、悟、入佛之之见,三乘归一,契悟者皆能得授证为佛,依究竟觉义,言众生皆具佛性,故人人都可成佛。
最后时佛说《大涅槃经》,为钝根众生权说四教,开示佛性常住,令众生知”真常“入常、乐、我、静大涅槃境,此曰”捃拾教“,二为息钝根众生在末法中起断灭见,亡失法身慧命,以设立三种权教”藏、通、别“而扶固圆实教,此谓”扶律谈常教“,扶持律仪而常住佛性。《法华经》,《涅槃经》乃为第五时教也。
四教即是:
1,藏教:即修多罗藏之四《阿含经》等,毗尼--戒律藏五部律,阿毗昙藏--婆沙,俱舍等,此为小乘三藏,小乘藏教乃为观”四谛“法,修三十七道品,断见思二惑,证阿罗汉位之声闻及依十二因缘悟缘觉位之辟支佛所设,但亦摄受缘四谛法,依四弘愿而修六度行之菩萨乘圣者,如是经三大阿僧祗劫,顿断见思二惑而成三藏佛果,此三乘人因发心不一而证果亦不同,但皆为断见思二惑而悟偏真入化城之圣者。
2,通教:藏教悟偏空,证”我空“而不见”法空“。故为通前偏真,通教则为利根人所持证,见空与不空,通别,圆二教,是明三乘之共行法门,为教内利根人证空之教。
3,别教:别界为三教外独菩萨法,为三界外钝根菩萨所修证之法门,於教理、断惑、修道、证果等与前后三教”藏、通、圆“ 均不同,故称之为”别教“,此教之菩萨於历劫修行,持证皆互不相授,故谓之别教,乃各别之意,其证之次第以”三观“一心--观假,观空、观中,七地菩萨以前名有法式,有功用道,仍有无明执惑。
4,圆教:以为三界外利根菩萨所设,修一心三观、假、空、中一心具足,事理圆融无碍,具圆明、圆妙、圆顿、圆满之德相,故称之为”圆教“,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真一切真,一断一切断,一位一切位,随心所现皆成真如,烦恼即菩提,妄想即妙用,不断染净自得清净,《法华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诸大乘经,说佛境界莫过於《法华》,此教初住位即能现身百界,八相成道,不同於三乘人位次。
圆顿湛明,故为”圆教“。
如上即为”五时八教“!
四十八,佛教共有几个宗派?
佛教自后汉传入震旦后,逐分大乘之”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净土、律宗、密宗、禅宗“,小乘”俱舍、成实“共十宗。
四十九,当代那些宗派为修持之普遍?
当代修持最为普遍为禅宗,净土宗,密宗,其中禅宗乃佛法之骨髓,以明心见性,离心意识,当下直指为纲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顿悟於不可思议处,见性即证法身。密宗以”身、口、意“三密相应,视五蕴即佛,三业同作,以本宗不共异胜方便与本尊相应心品,得幻化成佛,净土宗以四相念佛法门,实相,观想,观像,持名为持摄,尤以持名为最方便,以即生往生极乐为目的,达三不退位而转身成佛。
五十,佛教与世俗是何关系?
佛教的教理及践行处处体现”入世而觉“,如七佛通圣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乃至大乘菩萨道六度万行,皆处处体现以自我净化继而净化社会,奉行众善促进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入世本怀,”觉行“之,入世观则是”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一切根本戒“,”日行一善 辟谷济善“等行持倡导”为国分忧 为民造福“为导向,故佛教是净化社会和谐人群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佛法之行?自南宋始,衣钵传承转入隐世后,在行持实践上有失之要眼之嫌,多有趋向迎合世俗之表象,教理在匡护世俗之同时,行持上则有附合世俗,被世俗所同化之弊,故世俗有对佛教认知浅表化,功利化之现象,这都是需匡正之处。
《法华经》云:”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又云:”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 由此可知,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自性光明,佛性非由修得,本来具有,只因多生多劫积染妄执颠倒,覆盖其性。种种修行法门,皆是手段工具,旨在去妄显真,妄想歇时菩萨自现如佛无二,是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楞言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大乘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一切佛法都是善巧方便,学人幸勿粘执,但能我空,法空,空空,则以上文字也归於空,智者能从中心领神会,一悟发无不是法,十方皆为诸佛刹土,随所受用皆成资粮,自性菩提现成,由此悟去则为佛门龙象也!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名相浅释(41 〜 45)
四十一,何谓“止观”?
《大乘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故止观法门乃得定开慧之重点法门。释尊随机施教,教三界内钝根众生修“苦空、无常、无我”之析空观,教三界内利根众生修“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之体空观,教三界外钝根菩萨修“空、假、中”之次第三观,教三界外利根菩萨修“澄性圆明,圆妙,直下照去,三观任远圆成之一心三观。“止观”法门以天台宗“圆顿止观”为最胜,所谓圆顿止观即是系统法界--止,一念法界-观,初后不二,行解俱顿,其有一心三观修法,依《摩诃止观》之十境观法,先释定阴入境之第六意识为所观之境,盖因第六意识乃妄想生死之根,故先观资破此识以了生死根结,再当十乘能观之法,以观不可思议性德,即空,即假,即中,透真谛之不生不灭,本来空寂之自性,融俗谛之应用无尽,具足妙假之自体,合中谛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之灵明,三谛融为一谛,为自性一体之三面,分而不分,圆融无碍,於三谛圆融中具足百界千如三千诸法,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圆融合一,由此则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证得一切种智,成“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体、相、用三谛妙理全体体现,故天台虎溪大师曰:“境为妙假观空,境观相资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躁”。一心三观为不可思议妙观也,学人欲深入禅解,可研参《摩诃止观》十卷。
四十二,何谓“以假修真”?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谓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谓真,世闻一切皆是因缘和合之幻相,吾人色身,神识也是四大五蕴幻化而成,通过种种法门修持,正是以假还真之过程,所谓“法门”也仅是手段工具而已,都是假名,一旦妄息,由有相入无相,则“真”自显。修行无非是去妄显真,先空“我执”--假,再空“法执”--空,最后“空执”--中,也破之。如是便得中道实义,得光明自性,转一切障果成大光明藏。故一切方法都是方便权宜。学人勿以种种推理代替修证境界。佛法唯证相应,绝戏对待,故《圆觉经》云:“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待假尽真显,三觉圆满,则法界圆明,慧眼洞彻也。
四十三,何谓“因果”?
因果律是佛教重要理论之一,“因”即起因,“果”即结果。世出世间决不会有无因之果,也不会有无果之因。万事万物都遵循原初,续发和演化之规律之中,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皆在因果循环之中,如是因即有如是果,吾人如能通过佛法修持,慎因畏果,便能因果不昧,超出轮回。
四十四,何谓“万缘放下”?
对六尘境界一切事物,过而不留,接而不染,不随不迎,念而无住,随缘接应而心无粘着,便是万缘放下,而非一切压制,抛弃,消极逃避,更不是痴呆和失忆。
四十五,何谓“中道”?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世间诸相因缘和合而成,因缘一旦离散则不可得,所以说,所有因缘生法皆为空,然此空也不可得,若执此空又成妄有,故《中论》又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若一切归于空无,则成断灭,故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便入“中道实相”,实相者,无不相也。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名相浅释(36 〜 40)
三十六,何谓“解悟”、“证悟”?
“解悟”是依文解义的境界,是对义理的知解,即俗语所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只从理上知解,未从事上实践,仍是停留在见闻觉知分别上,仍是生死抡转。“证悟”则是在事上现量亲证,在践行中亲证不虚不实,不来不去,非色非空,不生不灭的自性。证悟唯“证”相应,不可求执因一有所求,便成“有为法”,有为执相则永难见道,此大事轻不得重不得,需持之勿助勿失,心领神会在於智者默察观悟也。
三十七,何谓“参话头”?
参话头是禅宗修持所特有,行人依一句话头参究,如“我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等等,总之,息下 万缘,单提一念,只究话头,不追答案。(话头的标准答案是“没有答案”)参至“疑情”顿起,此时行人身心只存铺天盖地的话头疑情,至参究力竭,疑情顿破,则能彻见无念无我之了明本我,此即桶底脱落透彻本性,此谓“开悟”。不过禅宗“参话头”修法是宋代大慧禅师因应学人根器不一而发明指倡,唐代以前大乘心宗皆是直指禅悟入证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三十八,何谓“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是释迦牟尼佛於灵山会上,拈举大梵天王所献曼陀罗花示众,众中唯有摩诃迦叶尊者心领神会,悟佛心宗,破颜一笑,世尊由是传佛心宗於摩诃迦叶,后世尊摩诃迦叶为大乘心宗初祖,心宗由此传承。
此公案出自《大梵天王向佛决疑经》,《佛祖统记》,《五灯会元》,《联灯会要》等经典。不过《大藏经》未有此记。本人怀疑为宋末元初时《大藏经》部分流失之故。
三十九,何谓“打七”?
有“佛七”与“禅七”二种,前者是在七日期间,日夜不休专持一句佛号,后者是在七日间日夜不停专参一句话头。娑婆世界人命苦短,人事世事牵绕,学人无法一期专注修行,有时甚至进一退二,修持如果像烧开水烧烧停停者,则水永难开沸,打七则是在七日间勇猛精进,七日如一日,正如一口气把水烧开,克期求证,故打七是修行之重要法门。
四十,何谓“修道”,“修道”与“修行”有何区别?
“修行”是修持佛法之统称,从初信到成就妙觉果全过程都称之为“修行”。“修道”是指“见道”后真正起修的重要阶段,“见道”而后“修道”,故修道是在见道的基础上进入佛法的真正修持阶段,也即是说,修道必须要在见道之后,证悟自性,亲见本来,而后修道便不会迷失,在一切六尘境界中磨炼,於一切境缘受而不着,用而无住,接而不染,过而不留,消除一分无明得证一分法性,此谓“悟后起修”,修行至“修道”位才算真正修法,依阶而上乃至证妙觉佛果。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名相浅释(31 〜 35)
三十一,何谓“佛性”?
佛性即是心性!此“大事”非文字语言所能道。所谓佛性--假,即非佛性--空,是名佛性--中。假、空、中三位一体,有无之间,中间不落,离心意识,灵知了了者,即是佛性,於不可得处得也。明悟佛性是整个佛法之根本。舍此必入迷途!
三十二,何为“智慧”?
佛教所说之“智慧”不同於世俗所说之“聪明”。佛教所说智慧是“般若”之译音。“智慧--般若”是通过佛法之修持而证得,由自性寂定性体所显发之观照妙用能扶定理事,辨别真假,明了世出世间之因果,智慧的妙用是能除去主观意识的妄测,以客观现量之观察为了知一切事物的发展及演化规律。
三十三,何谓“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
依教理而言,从初发心修持至成就佛果,需经历证悟阶次,其中“十位”位是“观行”之次位,信常住真心之理体,消除疑惑。“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近“真如”之相似次位。即“三贤位”,“十住”位断见思惑及三界内尘沙惑,“十行”断三界外尘沙惑,“十回向”即已断无明惑者,“十地”即是十圣位,已破无明见法性成法身大士之圣位菩萨,经“等觉”到妙觉,破尽四十二品乃成佛果。
三十四,何谓“开悟”?
开悟是禅宗破初关境界,即是“明心见性”,教宗称为“大开圆解”,密宗称为“当相即道”,虽名相各异,其实质都是入“见道”位彻见本我。修持当妄想脱落,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不生分别时,前际念息,后念未起,当下灵明了了时,即是“开悟”之境,悟需在当下证得,当下默契一有分别又成“悟后迷”,学人依所修法门,水到渠成。但宜秉持无执,无求而至无住、无念、悟境现前时,身心消融,灵光独耀,当下契认,心眼顿开,即是“开悟”,悟后明心见性,自体便永不退失,从此默照保任除习,历破重关进破牢关而成就三藐三菩提。
三十五,何谓“无相”、“无念”、“无住”?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依念而离念,重点要领在于“离”上,离即是无执,在诸相,诸念中历历分明而不执粘,相、念虽存,但不执便是“无相”、“无念”,因若执,则成常见外道;若灭,则成断灭外道,两者都不能起妙用。“无住”乃《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真空,“而生其心”即妙有,此意概之即是“无住生心”,即在见闻中不着见闻,不住境而随缘起用,既不执有--常见,也不执空--断灭,而是在“见闻觉知”中无住生心,随缘起用。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名相浅释(26 〜 30)
二十六,众生为何要学佛?学佛之目的是什么?
学佛之目的在于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尤生死一关为至要。众生通过如法修持佛法,识自本性,断除三界内之分段生死,继而再断除三界外之变易生死,证入常、乐、我、净不生不灭之大涅槃境,了此大事因缘则斯至幸也。
二十七,学佛有何路径阶次可循行?
学佛修持路径大概可分六个阶次,即“学、悟、修、证、用、果”,“学”即是依自身根机选择所修法门,如法修持积累资粮,“悟”即是经过践行而逐步脱落妄想,乃至尘根脱落,亲证灵明本体,即“明心见性”顿悟本来,开悟心眼,“修”即是明心见性入“见道位”,悟后起修,在无尘境界中除习保任,“证”即是亲证佛性,心佛无二,入圣流,此时所有障果皆成大光明藏,转识成智,“用”即是从体起用,悲智双运,六度四摄随缘利生,“果”即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入圣位品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二十八, 修行有何注意事项可资速得菩提?
修行唯证相应,若心地不明则成盲修瞎练,因不明心地必心外求法,易堕入外道,有精进愈坚离道愈远之险,故古德云:“只重见地,不重行履”,故修行之重在於见性,明彻本来,见道而起修方不致迷失误入外道。其次,上座修定,下座修慧:上座时依所修法门夯固定力,扫除妄尘;下座时历境练心,以慧照力在财、色、名、食、睡五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贪、嗔、痴三毒种种境界中磨炼,化除自身多生多劫以来之习气。如此动静不二,定慧交资,在一切逆境中化除妄执,如此持证,水到渠成,即身成就可期也。
二十九,何谓“意生身”?
意生身乃第八识根本智所变观,诸佛菩萨以自意化生之身称为意生身。离心意识,无二我相,得意生身,《楞伽经》云:“譬如意去,迅疾无碍,随意所想,身即能到。”三乘圣者皆可得意生身,十地菩萨地地皆得,此为普济众生如意受生而得之也。意生身有三相: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此身是证空之初至五地菩萨所得,能通达真俗二谛,定超於慧。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为证空、假、中道之六至八地菩萨所得,觉了诸法如幻,证得如幻三昧,来去自如,随缘示现,通达诸法自性,证中道实相。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为证从体起用,二谛圆融之九地菩萨,等觉十地菩萨及佛果所得,此身能从体起用现十法界,空幻同胜二谛圆融无碍。
三十,何谓“如来禅”、“祖师禅”?
如来禅是《楞伽经》所载四种禅昧之一,是如来所得之之禅定,即是“首楞严金刚王三昧”,亦名“真如三昧”、“一行三昧”,能顿悟自心本自清净,即心即佛,心佛无二,籍教入宗,以理入,行入而证事理一如,是教内末后之禅。
祖师禅以直指人心,单提正令顿入法性平等,见性即成佛,为教外别传至极之佛心髓,祖祖相传,不立文字,以无法之法印无心之心,随境解缘直下见心,诸法现成。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名相浅释 (21 〜 25)
二十一 , 何为“戒”? 戒之“开、遮、持、犯”作何解?
戒即“戒律”,为佛教三无漏学“戒、定、慧”之首,在家居士持“五戒”,出家沙弥持“八戒”,比丘持“具足戒”,在家出家菩萨持“菩萨戒”等。持“戒”是修持佛法得以相应,成就的前提。“开、遮、持、犯”是指为饶益众生故,於一些戒品中可开遮,在某些特定环境因缘条件下,所开遮之戒无有违犯,且生多功德。《瑜伽菩萨戒》云:“从饶益众生,权巧方便故,善权方便,为利他故,於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谓诸菩萨见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维,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洛迦,如其不断,不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洛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以怜悯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为恶朋友之所摄受,〮〮〮〮〮〮说离间语,令其恶友,舍相亲受〮〮〮〮〮〮无所违犯,生多功德”,总之,凡“有我” “为我” 所违犯戒律,皆属“持、犯”,凡菩萨为饶益众生於戒有所持犯者,皆属“开、遮”之列,不算违犯,且生多功德,若凡夫凡僧以饶益众生为名,因“我”见取而持犯者,则罪加十等!又,遮戒乃为遮盖其后犯之意,如“戒酒”乃为遮酒后乱性之戒。
二十二,何谓“生死”?
生死乃虚妄之相,凡夫随心识流转,认假为真,故妄执生死,若能息下无明妄念,则生死本无可得,自性乃不生不灭也。
二十三,何谓“佛法之根本”?
佛法之根本是“了脱生死”。而了脱生死则取决於是否“明心见性”,一切法门之修行目的都在於息下妄心,体悟不生不灭无虚无实之真心,当“明心见性”后,彻悟亲见本来,方具备真正“修道”资格,因“见道”后方能“修道”也。
二十四,何谓“一切唯心造”?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具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 意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众生由於生灭妄心而造善恶诸业,故流转六道,乃至世间、出世间,六凡四圣十法界,皆唯心所造,心迷则染着成六凡,心净则现四圣。
二十五,何谓“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称为大乘菩萨六度道,依此修持则能息无边无量烦恼妄想,脱生死苦海,前五度如是,全靠后一度般若智慧为纲目指引,否则方向错误则难以保证持行正见。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名相浅释 (16 〜 20)
十六, 何谓“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凡夫因我执而有见思烦恼,故随业招感六道轮回。分分段段之色身生生死死,此谓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等觉以下菩萨因无明细惑未破,虽出离六道轮回分段生死,但无明未断,故证悟渐增之变易,仍受三界外之变易生死。
十七,何谓“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涅槃译为“圆寂”。德无不备谓之“圆”,障无不尽谓之“寂”。修持至已灭生死之因,出脱六道轮回,但所依之有漏之身尚未灭除,此谓“有余涅槃”。已灭生灭之因,所依之有漏之身也已灭除,此谓“无余涅槃”。
十八,何谓“转识成智”?
识有八相:“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其用虽分,其体则一。前五识本无分别,为现量识,全仗第六识分别功能助其功用。七识末那为染净执我之识,能恒常审量妄执我见。八识为藏识,能摄持诸法,含藏无量种子因,但其不能自造善恶,是真妄和合之藏识。凡夫固妄心不觉,妄分能所,成为末那识之妄执,六识之妄情,此谓生死根源。故八识之中,六、七二识最为明利,无境不缘,无事不作,善恶由其造,圣凡由其成。修持者先转六识妄执分别,缘境对心时不起攀缘取舍,则成“妙观察智”。六识顿破,逆流而入,转第七识末那之执着成“平等性智”。六、七二识既转,八识含藏即成大光明藏,成“大圆镜智”。六、七、八既转,与前五识合而为一,成“成所作智”。至此六根互用,八识同源,转识成智乃为佛法之要眼也。
十九,何谓“念佛往生”?
念佛法门乃净土宗所倡归,其殊胜在於三根普被,利钝兼受,一句万德洪名作为净念,念念相继一心不乱,一句佛号便具足一切法身功德,下根人念至临终时能一心不乱即可带业往生圣凡同居土;中根人念至事一心不乱即可生方便有余土;上根人念至理一心不乱即能生实报庄严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极乐四土皆在自性之中矣!
二十,何谓“神通”?
心宁而神通,修持佛法至破见思二惑证阿罗汉果位,即拥有神通,直至佛果乃拥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其中“六通”之漏尽唯佛能得。神通乃如法修持过程中必然拥有,非可求得,若修行人有意执求神通者,则一求之执已成障道,虽历尘劫也不能得之。修持至神通显发时,不可滥用戏用之,更绝不可以神通力改变因果,不可用于自身之求。释迦世尊修菩萨道为“忍辱仙人”时,遭歌利王截割肢体,佛弟子神通第一之“目睷连尊者”,遭乱石投砸至死,禅宗二祖慧可大师遭白刃斩首而亡,这些圣人临难皆不显用神通自救,皆持无生法忍而觉佛之妙果也,修持人可依神通显发程度为持证次第之现量考证,但也有至初地菩萨位方显发神通者。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名相浅释 (11 〜 15)
十一,何谓“三身”、“四智”?
“三身”者,佛之法身、报身、应身。“四智”者,转六识之妄成“妙观察智”,转七识之执成“平等性智”。六、七二识转化合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至显发八识成自性光明之“大圆镜智”。
十二,何谓“心外求法”?
修持佛法若不从“心地”修证,明心见性入“见道”位起修者,多执相缘境外向他求,若执事着相,执理顽空,皆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者必成外道。故真学佛者必从明心地见法性而修道,乃能后证道,成道也。
十三,何谓“我执”、“法执”?
我执是指对虚妄不实,五蕴四大和合之身认作“实我”,於本来无我中妄生执着,事事以“我”为中心,产生种种善恶分别取舍之烦恼。“法执”是指妄执一切无常诸法为实有,产生种种常见、断见。众生执着於“我”者,便有“烦恼障”,执着於“法”者,便有“所知障”。执“我”招感六道分段生死,执“法”招感三界外变易生死。
十四,何谓“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见惑有“五利使”及“五钝使”。五利使即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其中见取见即是执着自身之恶见为最胜,戒禁取见即是执着种种不如法之禁戒为最胜。五钝使即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妄执。利、钝二使造业互为依附,利使造业虽显於钝使,却是由钝使而推助之。修行至小乘见道位证阿罗汉果,见惑之利钝十使便一并断尽。思惑乃是依妄情而贪求执着一切境界之迷情,是真正之三毒“贪、嗔、痴”,此乃小乘见道后入修道位断除之惑。见、思惑是粗惑,为烦恼障,见思之惑不断则招感六道轮回之分段生死。“尘沙惑”是多生多劫以来之习性妄执。“无明惑”是多生多劫以来执着之分别、取舍、作意、固妄之惑。尘沙及无明二惑也是“所知障”,此二惑不断则招感三界外之变易生死。见、思二惑为枝末无明,尘沙、无明二惑为根本无明。
十五,何谓“大乘”、“小乘”?
“乘”乃喻车乘之意,大乘能多载;小乘则少载。小乘偏於自利,大乘兼济利他,小乘能断“见、思”二惑,证悟“我空”,证偏空理地,破烦恼障,脱三界内分段生死。大乘证悟“法空”,入中道实相,破所知障,脱三界外变易生死。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 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名相浅释 (6 〜 10)
六,何谓“戒、定、慧”三无漏学?
戒、定、慧乃修持佛法之总纲,一切法门皆不离戒、定、慧,戒如防非,定为止过,慧为明体,清净无染为戒,寂然不动为定,观照无碍为慧。戒、定、慧乃自心一体之三面,分而不分,圆融如一。
七,何谓“诸法实相”?
世出世间一切事物、因缘、因果、性相,体用等等,正报依报统称为“诸法”,因一切诸法皆由自然而显露,此谓全性即相,全相即性,真空妙有而融通无碍,称之为“法身、自性、真如”等等,故谓“诸法实相”。
八,何谓“诸相非相,诸法如如”?
依修持而证入自性本净,远离有无、生灭、对待等二元对立之虚妄现象,自性无黏无着而随缘显现诸相,了了分明,此谓“诸相非相”。已知诸相皆妄,知其妄而不执,境寂而心空,当下见真如本性,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随机起用四智同融,此谓“诸法如如”。
九,何谓“真心”、“妄心”?
心识缘境时起种种分别计度谓之“妄心”,妄想歇下。平等觉性寂而常照谓之“真心”。妄心是分别、执着、缘境所牵者,真心是用而不着,念而无住,自在清明者。
十,何谓“三法印”、“一实相印”?
一切事物现象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非恒常不变,此谓“诸行无常印”,一切事物周遍分析无我可得,此谓“诸法无我印”,本我自性不生不灭,无为寂静,不来不去,此谓“涅槃寂净印”,所有小乘经典皆以此“三法印”印证之,乃可证明佛陀之言教。离一切虚妄之相,妄息真显,诸相皆依修持力显发四智成现量境界,此谓“一实相印”,所有大乘经典皆以此印证之。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 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名相浅释 (1 〜 5)
一,何为佛教?佛教与佛法有何区别?
佛教是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宣化宇宙、人生、物相等等世出世间之真理言教。当然也包括尘点劫前诸佛之言教继承。教中包括理与法,理、法即是言教之义理。佛法是指尘点劫前至贤劫释迦之佛等诸佛所证悟之行持实践方法,其中包括由行持所证得之历阶觉果。
教与理是佛教之理论范畴,行与果是佛教之实践范畴,佛法总概即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个方面形成完整之体系。实际上,佛法之教、理、行、果相互联系,分而不分,乃一体之四面,但佛法可涵盖教理,教理不能了尽佛法。
二,何谓佛?
佛乃“佛陀”之简称,译为“觉者”,能彻证自性光明遍照之觉性,断除一切烦恼,破尽无明而朗然大觉者,称为“佛”!
三,何谓“菩萨”?
菩萨之全称为“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其义有二,一者为求大觉之众生;二者即以佛法觉悟一切苦恼众生。
四,何谓“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
法身佛乃诸佛之理体,报身佛乃修持功德以证成就之果德。报身佛有二,一者为自受内证之法妙,为“自受用报身”,二者为初地及以上菩萨所证得,受广大法乐,为“受用报身”,释迦文佛为应化身佛,应化身者,乃应化而现“五趣”之身也。
五,何谓“五乘佛法”?
乘名种法使之达到果位谓之“乘”,乘“五戒”而生於人道谓之“人乘”; 乘“十善”法而生於天道谓之“天乘”; 乘“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谓之“声闻乘”; 乘“十二因缘”法而证辟支佛果谓之“缘觉乘”; 乘“六度,四摄”法而证菩萨乃至佛果谓之“菩萨乘”。
(待续)
大乘心宗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 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
破执显性记
凡夫因“我执”而执持虚妄不实之五蕴幻躯,以五蕴假我为实有,故处处执我,种种妄想烦恼由此而生。依真起妄随妄造业而招感六道轮回,故流浪生死苦海,苦无出期矣!
“我执”乃“烦恼障”,为见思惑之根源,学佛之人未见性者若着“法执”,也为见思烦恼之源也。有“法执”是为障道,盖凡有执皆不入开悟之列也。故学佛若“执法”,也等凡夫,此为时下学佛者亿万却成就者无几之弊根所在,甚有累世累劫学佛也未能明心证道者,终是冤枉轮回矣。不知有相而修,势必心外求法,执而成痴坠於外道,岂可不察也!
显密诸宗,除禅宗外,余教并教下皆依有相入无相证实相。“依有相入无相证实相”乃为心地法门关键之关键也。而有相与无相之别,则在“执”与“无执”。无论“执有”还是“执无”皆是生灭对待法,不得究竟也。但能“无执”即可证入无相无不相之实相。由此绝对待、离生灭,乃可入究竟圆明。
禅宗虽除意识参,直指本心,顿悟见性,但也多有“执无相”者而成“顽空”,口口说空而事事着有,此为末禅通病,须知“执无相”也为执也,不可不察!
执着分别乃因本性未明,心光未发,内被习妄所牵,外遭尘境所转,起心动念无不是执,乃至修持佛法也以识神习妄分别取舍,不能自拔。故欲破“我执”而由有相入无相证实相者,当以“明心见性”为纲要,舍此纵有修持也难得究竟也。
以有相入无相者,非“见性”无以得入。盖因心眼未开,学人必是以第六识执“我修”,第七识执“所修”。六识之净染依流入七识之分别依,我为“能修”,法为“所修”,此时能所角立粘合,修持至此若不能转化心执,则必妄上加妄,执上加执,既难解脱,也无相应,以此执相成病,久之必生退转,甚者疑法谤佛,徒增罪业,能不省乎?!
无论显、密、教、宗,修持皆须以入“见道”位而起修,“见道”者即“明心”也,因“明心见性”方具修道之资粮。心明妄息,即如除去附於金之杂质,使之成为纯金,方可琢成金器也。禅宗曰“悟后起修”正谓於此。研教至“大开圆解”,持密至“全事即真”,修禅至“明心见性”,即是入“见道位”也。学人见道后,能於一切法中不迷不执,无迷无悟,随所受用皆成资粮。无取无舍自得清净,无论何法都成助道。修持至此见道,断“见思”二惑。全波即水,烦恼皆成菩提,起心动念,於事於理皆是佛法也。依“见道”而“修道”,而“证道”,乃可断尘沙、无明惑,显发法性而入圣位,至此三界生死已断,依阶而证,证至无证无学,入“无学道位”而三觉圆满也。
“明心见性”即是“心不颠倒”之谓。吾等凡夫多生多劫无明妄作,皆因六识对六尘随境流转,着意取境,执境着相,妄生我执分别,由是烦恼蜂起不息,妄情计度而淹没真性,故息妄则真自显也。吾人六识若对境作意分别,则七识必也作意执取,故妄执皆由此二识而起,若此二识不起现行,则妄执自然无所生起。欲伏六、七二识,唯在“不取不舍”也。由此虽六根见闻觉知了了分明而不染外缘,真如觉知而自在。触念皆为真如妙性妙用,终日见闻而心无系缚,自在无碍。行者观行至此,无论修持何种法门皆能於法“不取不舍”,於人事中“不执不空”。每用识神则仅起了别之性、息其分别之执,於一切时随应随扫,时时摄心自然,念起自然觉照而不随不舍。如此则能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七识“平等性智”,如是观行,功行具足,忽於前念已息,后念未起,自性了了分明,灵光独耀,此时心中万里无云,三际无念,自性绝体离缘却自了了分明、觉悟万法自他不二,事理融一,皆成现量境界。行者此时默认此番尘景即是“明心见性”彻悟本来也。时时返照之,渐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至此我空),无法相(至此法空),亦无非法相(至此空空)即能慧彻三空,妄心至此脱落,真性即时显现。学人如此行持,也勿着“见性”之求,否则又成“法执”,惟契自本性自然乃水到渠成也。
时下学佛者多忌谈般若,孰不知此正是被“知见”所误。其实“明心见性”并非难事,盖因佛性人人平等,成佛不增,在凡不减。故《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可见,欲“明心见性”者,歇下妄想便是也!望学人勿生畏难,应以当然承担当仁不让。佛我本不二致,只因迷觉而异,修行若不明本面目者,终是以妄修妄,何期证道矣?!初入门者,欲歇狂心几无可能,故需常观行之。观此前念已息后念起之寂寂空明是何面目。六识离尘而自体分明即是“见性”,彻悟真我自性后,则修持任何法门皆不复起妄情计度,於法无取不舍,契真如体。至此方为入“见道位”而具起修之资粮,入不退位。
无论出家在家,初入门时,总需选取一段时间息下万缘专致观行参究,克期求证。开悟明心入见道位后,起修自能不失正念,保任除习息妄乃至成就正觉。
修行若是执事废理,不明见地,则愈精进离道愈远也!祈学人释执入道,成就菩提!
禅宗曰“见性成佛”,其实乃是开悟心眼亲见佛性,证得法身,并非一开悟明心便成妙觉佛果。祖师言:“大事已了,如丧考妣。” 此谓“明心见性”后仍大有事做:悟后起修保任、除习破重关;断无明、启用破牢关,方得妙觉果位。但其离意识参,直入实相,顿渐并蓄,理事同融,故乃有顿超十地之殊胜。此法门虽为佛法极乘心髓,但并非人人都能对机相应,故密宗、净宗乃至教下,仍为末法学人首选入门之法。净宗以有念入无念,即是有相入无相,至事理一心则入圣位。密宗以无作智无分别法身藏为体,悟入法界真胜义谛,也谓有相入无相,大圆满“彻却”,“妥噶”,诸法起时刹那圆满,乃与祖师禅有相通归旨也。教下之“大开圆解”即以“境观相资”入无相而证得。由此可知,禅、密、净、教皆须经“破执”入“无相”证“真我见性”方趋大道也!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论虽也是“有相”,权为标月之指也。为学人循指得月之方便。祈诸大德,仰佛悲愿,印正鉴教,同登觉海!
无论修持任何法门 ,都离不开“破执显性”,而破执显性非“觉照”无以“破、显”。盖因不照则妄执不能释,不释则不空,不空便无以得定,不定则慧性不能显发也。
行者在觉照破妄之过程中,可依六个层次自我鉴证至何阶次:一者,时时妄念妄执顿起,但行者能在妄执起时,收摄心神,觉照妄执。二者,妄执起时,行者能即起觉照,破妄不甚费力。三者,妄执起时,觉照随起,仍有迟后之障。四者,妄执起时,觉照随起,同步释执。五者,觉照时时澄明,妄执起时即得释伏。六者,觉照常寂圆觉,心境相接时,体用不二,超然於思议之外。至此圆觉澄明,本觉得显,佛性显发。
任何法门修持,能修所修者,都离不开“自性”。真、俗、中三谛从性起修,依空而入者,真空非空,依有而入者,妙有不有,真空妙有圆融无碍,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体用相资而归於究竟中道。此即以“明心见性”见道起修而入“实相般若”也。
近世诸多修行人避谈“明心见性”及“实相般若”,忙於修建道场、赶法会、持诵、拜忏、祈福、超度、戏禅……。将“明心见性”“实相般若”这一佛法纲要弃而不究,趋迎世俗而作意,於方便门中寻枝摘叶,舍本逐末,以至茫茫苦海流浪生死无以解脱矣!对“明心见性”“实相般若”不敢问津,甚至不惜以诽谤而自护其短,可悲之事,莫过於此!违背佛旨,误法误世,断人慧命,莫过於此!若此下去,佛法将成世俗之“营生”也,能不慎乎?但愿此见乃吾一叶遮目之说,激切之处,为护法故,祈诸大德见谅,同荷法藏!
毗嚧行武於二次法难时 顶礼供养众生
略述密藏正宗
时下末法,佛教显密之间相互抵触者甚为普遍,甚至显与显,密与密,教与教,宗与宗之间各执优劣者也甚为常见,更甚於彼此冰炭相投者也有之。尤其有不少汉传佛教徒认为密宗非佛教,甚至出现“密法兴,佛法就灭”的声音,实令人痛心!末法时运,本就法弱魔盛,正法难承,若佛子之间自赞毁他,同根相煎者则无异於自毁佛法自断慧命也!释迦世尊开五时八教,普济含灵,开示、悟入如来秘藏,法性遍一切处,含虚空遍法界,何法不是佛法矣?!显密本无可分,若诸大德真得禅、净、教三味,断不会轻视密宗也!汉传佛教自视大乘正法自不待言,现就密宗之持摄诸法简述之,以匡误解密宗之视听。
佛灭度七百年,大乘心宗十四祖龙树菩萨生於南天竺。大士入龙宫取≪华严经≫而弘布华藏玄门,开南天铁塔得金刚萨埵授予密法,而后龙树菩萨传密於世,成为佛教大乘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净土、律宗、密宗、禅宗八宗共祖,此乃密宗入世之因缘。≪大藏经≫及显密诸多经典皆有此记载而证,难道这段密宗入世缘起有任何可疑作假呼?
密宗乃系毗盧遮那法身佛及普贤王如来等先佛所密授法印,故≪大日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和盘托出密宗之旨趣也。密宗经由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藏密由是肇兴。莲花生大士所传密法即为“宁玛瓦”,意为“旧之意”,即是龙树菩萨由南天铁塔所得之密乘也,又莲花生大士及其弟子尚红色法衣,故“宁玛瓦”也被俗称为“红教”。密宗入藏后,传布至康巴及蒙古,随后渐分支而有“噶举”,俗称“白教”;“格鲁”,俗称“黄教”;“萨跏”,俗称“花教”。密宗以“宁玛瓦”为原系,”宁玛瓦”为“旧,原来”之意,意谓一切众生本性与佛无异,法性乃由证得,无须驰外而求,舍事即真,法系如是,本无生死涅槃净垢,五毒不除自然清净,任运而住,诸法起时即刹那圆满。行持依微欲之空乐而得三密相应,顿彻本体清净,住於明空不二,乐空双运之境,一切妄念烦恼不加摄伏而自得清净,修持圆满时,即能在舍报时入中阴之寂,顿入融契于法尔圆成之普贤王如来神通大游戏境,成就虹身,其“彻劫”,“妥噶”行者入大圆满心续,即身可证得化身微量之成就,后者尤胜,即得化身光明。
自密宗入藏以来,无论过往乃至现代,密宗行者证得舍报虹化身乃至即生证入大光明藏者大有人在,此乃不争之事实也!汉传佛教有认为佛法只重清净不重神通,并由此将密宗神迹全盘否定,作此谓者实欠圆融也,不明佛法之“八不中道”实相义理也。八不中道者“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垢不净当然也在义中。“不二”乃佛法心髓,真修行人必能明“净垢在心不在相”也。何况诸佛之“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又何尝不是神通?!心达而神通,以是“神通”便归为“不清净”者实欠妥也。再看“宁玛瓦”之教法,分显密九乘,以“外、内̀、密”三种分摄,现简述之,以释众惑。“宁玛瓦”九乘教法:
外三乘:为毗嚧遮那应化身,释迦如来所说显教:
一,声闻乘 —— 四諦
二,缘觉乘 —— 十二因缘
三,菩萨乘 —— 六度波罗密
内三乘:普贤王如来化报身,金刚萨埵所说密教:
一,“尖雅” —— 作密部:以重律仪、结坛、沐浴、斋戒、加持、念诵、供养等法而得成就。
二,“乌巴” —— 行密部:以重念诵、苦行、坛场等,在诸法行持中如法乘事本尊,与本尊合融为一,得本尊三密加持而成就。
三,“瑜伽” —— 相应密部:以有相密和无相密二部,将自身身、口、意三业与本尊三德相应,以三密加持而得悉地,转化为本尊三密,与法相应而成就。
密三乘-无上瑜伽:毗嚧遮那佛、普贤王如来所密授:
一,“玛哈约嘎” —— 大瑜伽:主修生起次第,以密印本尊如大威德及密集金刚为持要而成就 - 父续。
二,“阿努约嘎” —— 随瑜伽:以圆满次第及自性明点为主修,观五蕴即佛 - 母续。
三,“阿的约嘎” —— 极瑜伽:大圆满心续次第,以本净“彻劫” - 立断,任运“妥噶”- 顿超,现证虹身,长寿悉地,了知生佛平等无二,转涅槃皆是普贤大游戏境,与普贤合其体性,是为至极密乘 - 心续。
极瑜伽大圆满心续又分内、外、密三部:
一,外,心部 —— 心之极谛“阿的”,无上最精密要。
二,内,界部 —— 空性极谛“借的”,无上总持十八部总义。
三,密,真言部 —— 明体极谛“仰的”,总持之总持,大圆满心髓光明金刚藏义。
明眼善知识依此“宁玛瓦”显密九乘之教法,应所明辩密宗乃佛教法无疑也。佛门广大,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是道,法法是真,各宗教之间尚需相互扶持,共倡人间真善,互补增进,何况佛门同源,岂可相互诽谤。指彼片面缺点而全盘否定,甚至於彼法全无了解便因门户之见而非之?需知能修持者,小能向大,邪能归正,魔可成佛也!真修道人,应以悲智双运而成就无量之慈悲喜舍!
末学管见,见谬之处,祈显密诸大德慈悲匡教,共荷如来家业,是为至幸!
毗嚧行武书於狱中
華藏心法玄门(二)、(三)
華藏心法玄门(二)
“般若初禅”为无相实相心法,直入“四禅地”,以心摄意、心; 意、境互融无二。禅者初入禅昧,以心性摄伏六尘六识扰境,直入净静,物我双忘,净境亦空,空境亦离,妄尽真显。如是禅那正定,历入四禅天处,证入“初禅苦恼不逼之离定喜乐地”,至此脉断,证入“二禅忧愁不逼之定生喜乐地”、至此息止,证入“三禅至极喜悦之离喜妙乐地”、至此念断,证入“四禅苦乐双忘之舍念清净地”,至此识止。得大随顺,证得此定则“三灾不及”而超脱轮回。
行者得入四禅天之“大随顺”,仍未证阿罗汉果地,若止于此化城,则虽得大随顺,禅定历八万劫,至后半劫中恐定力散乱,也落空亡而轮回,此即“饶他八万劫,终须落空亡”是也。行者若能回小向大趋入大乘,即证阿罗汉果而入圣人流。钝根者依阶而历初、二、三、四果圣位,利根者一悟顿入即可直证四果大阿罗汉。此即“般若初禅”之次第,行者持证中历“九次第定”,遍入“人天七处”、“二十五有”,安于禅定待断“三种业流”、“五住烦恼”,则分段生死可了。
初果阿罗汉曰“七往来”,虽断“见惑八十八使”,若行者安于此果位,则七生天上七生人间,而后仍有禅定散乱之忧;二果阿罗汉曰“一往来”、一生天上一生人间,若不回小向大则落“声闻小乘”;三果阿罗汉曰“无生”,此果“不受后有”,不再受生;四果阿罗汉曰“无灭”,“断尽思惑八十八使”,为小乘之极果,若不回小向大入大乘菩萨道,则为缘觉自了汉,虽有妙用,只得“意生身”而不得“应化身”。
行者依“闻性”而持证,依“六根中性”“舍识显性”,则“能所双忘”、“六识得伏”,断见思二惑而入大乘觉海也!
“菩提果净心法”为中道了义第一义谛心法,以心法入持,扫荡“能所”二执,于“三摩地”正定中入“无生法忍”。净心者:即“离言说相、心行处灭”,持法而不为法缚,行者入净心三摩地,离意识参,本智返照、根尘俱消、人法皆空,如是得开心眼,故能生“无生法忍”,生灭既灭而寂灭现前,此谓“忍可于心”也。
忍可于心者,即无修而修,无断而断,无证而证,此谓中道了义第一义谛。心无分别即是无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无断而断,净静明心本周法界即是无证而证,即是无道用功。行者至此离生灭对待,融入一真法界,自性真定,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离二念也空,空有不落,两边双忘,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离即非离,即是即非,此即菩提果净心法之“真如相回向”也。
行者依“般若初禅”得登四果圣位,回小向大,由“菩提果净心法”而入“于慧地金刚初心”,历大乘菩萨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而登十地”。華藏弟子已获戒体,已获加行三密灌顶,已持初禅,可超“三贤位”而直入“十行住”而广摄“十度波罗密”。十度者,一曰“施度”,行财、法、无畏施、令众生得欢喜地。二者“戒度”,于己严净“杀、盗、淫、妄”四弃戒,以威德饶益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者“忍度”,人我皆空,于世堪忍,所有违逆皆能忍而不嗔,此即“无嗔恨行”。四者“精进度”,穷尽三际、周遍十方皆能自他兼济、随缘度众,精进不怠,也即“无尽行”。五者“禅度”,常于正定修持诸法,此谓“离痴行”。六者“慧度”,事理无碍,定慧等持,法法无碍,于一一行中真俗互融,此谓“善行地”。七者“方便度”,于十方世界大中现小、小中现大、逗机方便、随缘不变、事事无碍,此谓“无著行”。八者“愿度”,六度万行,无不具足,各各妙法皆显第一波罗密,自在生死直达涅槃,度无量众生出脱苦海,至未来际永不怠懈,此谓“尊重行”。九者“力度”,事理无碍,心佛无二,依制可立利他化教法门,普施方便,观机逗教,随机应化,立诸善法门,为祖为宗,护持佛法随现十类转大法轮,此谓“善法门”。十者“智度”,此谓“不违相实智”,至此成就究竟无漏法,一真无为,真性本显,实证离修,藏性至此精真。“不着于有而离界内之患,不滞于空而离界外之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至此“诸相非相、诸法如如、天心海月、真幻了无”。此谓“真实行”也。
十住行如是持证,利根者自能顿入“十行、十回向”而登地直达“等觉”位。钝根者历“五十五位”也可趋入大乘觉海,登地而得应化也。
華藏玄门心法(三)
“十相自在密”乃華藏玄门秘密禅昧,为最利根者秘受“三密加行灌顶”者,证入初、重禅关者,历“初关明性”、“重关保任”,可超“般若初禅”及“菩提果净心法”而顿入此秘密禅海印三昧。此法依“毗嚧遮那法身海印三昧”持“时轮金刚”开启轮脉根结,内外兼持,三身同证,依身、语、意三密真扼脉风、轮结、明点,以无作智无分别法身为体,顿入法界真胜义谛而证菩提,即身成就海印密乘三昧,即勘破宗下牢关,至此无所不是 烦恼即菩提,妄想即妙用,法法皆佛法,悲智双运,乐空不二,心佛一如也。
行者依阶持证至前六相自在法印,即入“四加行”地,后四相即七、八、九,十相自在密需在行解中勘破牢关方可证得。“四加行”者,即是“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行者证入初、二相自在密,即入暖地,暖地者,佛即心也, 以初地之佛觉融入加行因地心、证悟佛即心之境,然行者功行未深,见尤未忘,果地未发、觉而未圆,故此地如钻木烧火,以本觉真智内熏智光,使心光发耀,至此身心得暖相,霜寒不侵,即为暖地。行者证入三、四相密,即入顶地,心佛无二,行者持证之因心为佛所履,心为佛依,境如履地,心似有依而实未依,此境如登高山。行者持证中感悟身入高山云霄际,然身执犹存,如身入云霄而足未离地,仍存身碍未破,不得自在,心相亦存,此为“顶地”。行者证入五相自在密,即入忍地,此时即心即佛,不着两边,心佛不二,至此善得中道妙义。然将证未证,行功至此心自清明,却难以语音道白,口欲言而辞丧,心欲辨而虑忘,故为忍地。行者证入六相密,即入世第一地,非心非佛,在暖地中以佛心为己心,尚存己心之碍。顶地以己心为佛心,又存佛履之障,忍地虽达心佛无二,仍有相同之碍,至此世第一地,诸障已灭,不迷不觉,即入中道妙谛。
不迷者盖因本未迷,不觉者盖因本无觉,至此心佛俱空,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此为世第一地也。
華藏弟子,凡持十相自在密者,在家弟子每年需闭关净修一个月。凡出家弟子每年需行脚化缘至少三个月,终身严净杀、盗、淫、妄四弃戒,功行普化,依悟起修,依修得证,依证启用,则自可破牢关而自证后四相,至此一切皆为诸佛刹土,随所受用皆是资粮。
華藏玄门秘密心印,用之仍需放下,盖因不用不能显其实,不放不能显其活也。诸法所立皆为取方便而息诸缘,至妄息真显之时,本来面目亲见,则诸法皆空,见性成佛。
一真法界一法不立,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喻筏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行者持证心法,应随修随扫,不执不舍,悟性起修,直入人空、法空、空空而证真如妙觉。末法行者,依華藏玄门心法得入觉海,信、解、行、证,自觉觉他臻于觉行圆满,树大法幢于娑婆,转大法轮于浊世,乃为天光台上真佛子也!
第二次法难时,毗嚧行武示与门人同修 共参证。
万法归一一归空 浮沉生死叹迷蒙
入世華藏行方便 禅密净教一脉通
華藏玄门心印(一)
華藏为一真法界如来藏之入世玄門。一真法界,法法皆真,法法皆如。为大乘無相第一义谛之总持玄门。具本妙,本明,本圆一心三藏之义。本妙者:乘净圆明,不立一法,即空如来藏;本明者,照耀之用,澄净之体,遍照三際,即不空如来藏;本圆者,体用双彰,事理圆融,三際涉入随缘不变,即空不空如来藏。妙始之觉所具妙,明、圆,此一心三藏即華藏玄门之总持!
末法行者,依玄门“般若初禅”,“菩提果净心法”,“十相自在光明禅昧”,逐阶而修,依根解结。钝根者依“闻性”入流忘所,舍尘合觉,依根伏识而入圣流;利根者舍识离尘,直搗八识巢穴而六解一亡。 大圆镜之智自现,成所作智随显。一悟而顿消见,思,尘沙三惑。三惑消则五阴自消,根尘相映,识根得伏,即可永断根本无明而顿超等觉而入妙果。
華藏玄門总百法明门,三根普被,利钝兼受,行者离意识参,勿生法我二执。全修契性,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诸相非相,顺逆双忘即证如如法也!
毗盧行武谨致
仁王护国心咒
南無. 拔噶乏得. 拔来佳. 叭啦弥达呀. 嗡. 哈利提. 吸里苏鲁达. 维迦呀. 司乏哈!
祈全球佛子在每日修持功课完毕时,诵仁王护国心咒回向“国泰民安,刀兵永消”!
毗嚧行武祈请!
佛法修持显发果地阶次简述
佛法修持,由信、愿、持、证而入“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至无学道位”。行者通过修持佛法而觉性显发,直至证得无上妙觉佛果,有其历次的现量境界之勘定,为利末法行者修持历程中能自我鉴证,故作此述:
“佛教”为“显教”之理,“佛法”为“宗密”之证,为便于学人理解“教”与“宗”的关系,姑且以此分之。就佛教教理界定之持证次位诸经著中,《仁王经》将修持初发心至成就佛果之次位界定为五十一位,《璎珞经》界定为五十二位,《楞严经》则加“三渐次、乾慧地、暖、顶、忍、世第一地共六十位。《大日经》以十住心而界分十位。佛说法五时八教,依天台智者大师所判分,则释成“藏、通、别、圆”四时教,并以“六即佛”阶次判分修持觉性显发过程之渐次。本述将依圆顿断惑显发觉性证入之“六即佛”次地而界分:
一者,“理即佛”:释迦世尊於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显佛知见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为烦恼妄想执着所障。” 众生虽然浮沉生死,妄想颠倒,然佛性无异。人人本具,在佛不增,在凡不减, 众生本觉智慧与佛无二。行者信愿持证佛法,明此理体,知迷则众生,觉则佛陀之理,则入”理即佛”地,但这仅是解悟非证悟境界。
二者,“名字即佛”:行者由信、愿、行三心发露而深入经藏,参研佛理,皈依三宝,得善知识指引,知自性是佛,进而深入解悟,知山河大地无非法身,一花一草皆是般若,了知法法不离自性,有情无情皆入法藏。由理、悟、行、证而显发心性融通无碍,根尘相对而了无粘缚,虽历世事而舍识用根,心无牵挂,行者至此悟境即是教下之“大开圆解”境界,此谓证得名字佛,也即入小乘“见道位”,由此经理悟而入证悟。
三者,“观行即佛”:行者证得名字位之“大开圆解”,明悟本心,从此悟后起修进入“修道位”,於功行中能起妙用,解境离缘,境观相资,以了了洞明之自性智光圆伏见、思、烦恼,即尘根由此脱落,妄执不起,至此即是圆教之“五品弟子位”,此谓观行即佛。
四者,“相似即佛”:行者依“修道位”之行持,境观相资,依觉智伏妄去执,其气分已近佛觉,至此阶即是圆教之“十信位”,也名“内凡位”,“六根清净位”,“清净莲花品”。此阶位时,见惑,由伏而断,不复有疑,不再起“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及戒禁取见”,得不退转凡夫位,故此阶也称“位不退”,此即“证道位”。由初信至七信位,即断思惑,不复有贪、嗔、痴、慢、疑之妄情,行者修持至此,即脱离三界内之分段生死。至十信位,即断尘沙细惑,脱离三界外之变易生死,行者持证至此已是悲智双运,以觉照力随缘应化,随心显发无量法门,应病与药度化无边无量众生而不生退转,至此即是“行不退”位。
五者,“分证即佛”:行者持证至此阶次,即是圆教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第次地,至此入圣位。由十信断尘沙惑后,进入十住,破一品无明即得初住位,证法身大士,此为大乘“见道位”,小乘“无学道”位。行者证入此阶次已入常寂光土,亲见佛性,得真智不动之无生忍力,中道正念永不退转,修持至此即是“念不退”位,证破一品无明得显一分法性,乃至破尽四十一品无明,即证“等觉”位。
六者,“究竟即佛”: 由是“等觉位”,即十地菩萨,觉等佛智,直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即成“妙觉”位。行者修持至此已成佛果,圆满清净法身,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之佛觉。至此功德圆满!
由初发心修持佛法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依显教教义需经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译为“无央数”,喻时劫久远之意,修持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次为第一阿僧祇劫;由初地至七地法身菩萨位为第二阿僧祇劫;从七地至妙觉佛果为第三阿僧祇劫,阶次分明且不能超越。显教教义认为,众生自无始以来被烦恼无明覆盖了自性,如久病不能片剂而愈,故需以无央数的时劫来扫除累世烦恼尘垢和消除累世罪业,方能成佛。如是说者乃显教一般教义之方便说。其实佛法修持并无时间相,也无空间相,成就之迟速依修行者执着之深浅,修持之因缘,根性与所修法门之对机,乃至精进与否而定,且修行之因缘并不能以当世为起点来计算,实际上大多数修行人都是多世甚至多劫修行过来的。“莫言出家容易事,皆因累世种菩提”,正谓此也。故学人无需执着修持证果之时间长短而心生畏难。再就“宗下”之持证而言,禅宗乃“见性成佛”之圆顿法门,悟下直截根源,截断众流而破无明,无明既破则粗、细烦恼也随之脱落,三惑顿除,明心保任直破初、重、牢三关,见性之时即成佛之时也。密宗也有三种即身成佛之说,其一是“理具即身成佛”:明了身心与大日金刚两部本体无异,除此并无本觉体性。其二是“相应即身成佛”:行者本性与觉者三密加持力相应,互融贯通,使行者即身显发本尊之德相妙行,显发万德圆成自性实相。其三是“显得即身成佛”:行者上根利智,以自宗不共之异胜方便,得本尊三密加持,现行行持刻苦精纯,即可顿除三惑,即身成就三密妙行。密宗之“即身成佛”与天台宗之“六即佛”有共通之处。净土法门以生佛感应,即生信愿念佛往生为目的,行者摄心一处精持佛号,求生彼国,一得往生即由一位不退而圆证三不退,由同居土而晋上三土,且念佛至“理一心不乱”即等法身菩萨,至“事一心不乱”即等阿罗汉,一生便得成就,转身即可成佛。
末法行者,当明此修行果地次位之归旨,当明成就先后不二,有力承担者即应视为当然,宗下“六而常即”,教下“即而常六”,融圆无二。无论研教,持宗皆应契证教下之“大开圆解”,宗下之“明心见性”,方谓“见道”,而后方是真修。若不明彻本性则多是瞎修盲练,心外求法而易误入外道。再者若不明心见性则修行至何阶次,当何克让晋阶也将无以鉴别一无所知,如此岂不枉度尘阴,原地踏步,就算经三大阿僧祇劫,也断无成就之可能矣!学人当明此旨,明彻佛法持证必经之“学、悟、修、证、用”五阶次。常以觉照返观,由此悟去,乃能万德庄严成就三藐三菩提也!
毗嚧行武於二次法难时顶礼供养法界众生!
观心简要
观者,“闻”也!≪观世音菩萨圆通章≫ “反闻闻自性”即为观心自在。乃如来禅之极乘法门也。观心有三种阶次境界,即“妄心观妄心”,“真心观妄心”,“真心观真心”,此乃自性三昧。禅宗如来禅修持皆以观心入门,至妄息真显之时即证自性光明,“明心见性”,“开悟”之境也,虽次阶有三然视性无二,以无相之观契实相之境,乃得入佛知见,觉悟圆通!
入门初观时,以第六识之分别执识神观念,因六识本妄,故此时是妄心观妄念也。行者以静摄识神,默观心中妄念起落,吾人无始以来,妄习无以数计,藏于八识心田之中,故妄习妄念无时不停,凡夫六根对六尘时,六识即起分别取舍,而后流入第七末那识执有执我,吾人流浪生死便在六、七二识之分别执障也。初入观心时,任妄念妄习起落,不取不舍,此时虽用识神观照,但勿用识神分别,不分善恶任其起落,以静心观之,每日静坐一至二次,并于日常事境中,舍识用根,虽六根对外境六尘,但勿用识神分别善恶,随境随应,则根尘相对而识神得伏,至此,转六识为妙观察智,如此久久行之,则见惑所断,能所双忘。
观照得力,则妄习妄念自然由多而少,由少而息,此即第二阶次之“真心观妄心”也。此时妄念起时,觉照随起,心中已知其妄,知其妄者便是真也。真心如水,妄念如波,波息则水清,妄息则真显,真虽显之而念不断,盖因念可息而不可断也,若断则成断灭,若断灭则无以显真空,不能起妙用,此谓念起而不取不舍,不取于念则念已离妄,念虽起而妄已息,诸念非念,诸相非相,如此观照,於念念相续中观念本空,念念皆是空性,忽於观中前念已息,后念未起,此中间无分别念,却了了分明,灵光独耀,此时万不可错过,回光返照,此一念不生而灵光独耀了了分明之境,正是吾人之自性也,默契之,返照之,保任之,此正是佛法心髓之“明心见性”“开悟”境。行者观心至此,以是妄息真显,全波即水,全性即修,烦恼即菩提,妄念即是妙用,观心至此即入“见道位”,根尘脱落而入圣人之流,时时保任,妄杂不执,没有对待,离诸生灭,转七识为平等性智,至此见惑已断,见思二惑既断,即证阿罗汉果,了分段生死,从此不再流浪生死,不落轮回之苦矣!
≪金刚经≫云:以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由前二阶次观心之境,妄心已伏,见思惑已断,至此便入“真心观真心”之“自性三昧观”。妄心观妄心时,破六识分别执成妙观察智;“真心观妄心”时,破七识人我执而成平等性智。至此根尘脱落,六根互融成为现量境界,七识已不起现行,唯存八识心王潜移默运之中,此时观而不观,修而无修,於行走坐卧中觉照常明,但俱生无明仍未扫除,微细习漏仍在,仍不能起大机之用,但此时行者已觉照在前,习漏起现时即时被觉照所观照,行者此阶当以真心觉照破尽诸习漏,如与万人敌,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则可度一切苦厄。於一切习漏皆以空观,无明分分破,法性分分显,观心至此已成法身大士,功行日深,破尽四十二品无明,即可顿超十地即身证得妙觉圣位,了变易生死而证入常、乐、我、净之涅槃境也。
真心观真心时,需绝对待,生灭诸法,因真心无相,无相即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即实相,此乃“无相实相”之谓。真心觉照时,虽八识心王潜行默运中,然第八识乃藏识,为含藏种子,其本无对待,无善恶,无生灭,虽绝缘离体却自性明明,含藏虚空法界,行者若勘破此心,於诸缘起中两边不执,中道不立,即心即佛,则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乃能断一切习漏烦恼,得自在无碍也。
禅宗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向上一着,千圣不传”,祖师禅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皆指不可思之不可议之,我空、法空、空空、行者参透,则此“观心简要”也空,须知文字,语言非佛法也,故此文虽有实等于无,惟行者秉性参之,勿执诸相,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若勘得本来处,则显何异於密,教何异於宗,如来禅何异于祖师禅,见性成佛又何需三大阿僧祈劫?!
祈末法行人同登觉航!
毗嚧行武於二次法难时顶礼供养法界众生
念佛简要
念佛法门是广大微妙、空有圆融、三根普被,利顿全收之殊胜妙法。念佛三昧有四种相别,其一是《佛说阿弥陀经》之持名念佛,此谓“专念他佛”; 其二是《般舟三昧经》之观像念佛,此谓“念自他佛”; 其三是《观无量寿经》之观想念佛,此观也属 “念自他佛”; 其四是《大集经》之实相念佛,此谓“专念自佛”。这便是念佛法门之“念佛四相三昧”也。
禅宗以“专念自佛”破参初关,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观能参。现前一念为自佛,即心即佛,竖则穷尽三际,横则穷尽十方,以不生不灭自性豁破无明,入於“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此谓自性之“体、相、用”也,这是实相念佛,实相无相,需离生灭、有无、能所、言说等一切二元相对之法,离心意识,此为教外别传之极乘禅,故凡夫不易相应。
密宗以“观自他佛”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观想“大、三昧耶、法、谒磨”四相曼荼罗,以观空而起妙假,合于中道实义,以般若为佛母,现行中示谛净菩提心,入“阿”字本不生际,住于三密相应妙行,依本尊加持为融入自性本具之德能,於行者肉身示现诸佛德相而得幻化佛身。此法需经三密加持灌顶,且律戒轨仪繁多,故与多数学人不相应机。
又“观像念佛”者,需陈供佛像,注目观视。像在能修,像离则无所依着。
“观想念佛”如《观经》所云:“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作观七重行树想,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树中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此等观情,实非初学者所能关注之。由此,观像、观想二法也非人人当机也。
净土宗以“专念他佛”即“持名念佛”为总摄,乃末法众生念佛最当机之妙门,一句万德洪名即触诸佛,下手方便,利钝全收,人人皆可持之,此谓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也,上中下根皆能对机相应。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云:“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持名念佛是净土宗四相念佛之殊胜大法,依仗阿弥陀本愿,只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句“南無阿弥陀佛”念念相继,一心不乱,则念念皆放般若光明,句句皆是佛之知見,此谓“佛号投于乱心而乱心不得不佛”也。无论上、中、下根,甚至五逆十恶之人,若能持佛一心不乱,恳切专精,皆能得度往生。
“都摄六根,一心不乱”乃持名念佛之要旨,持念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转,根尘脱离方能一心不乱。凭此行、走、坐、卧念念不忘失,一句万德洪名不离心口,至念而无念,无念也念,如此则得念佛三昧。
“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之分。“事一心不乱”者即是见五欲六尘心不散乱、不动摇,事相杂念不起,即断见思二惑,即等同出离三界之阿罗汉。“理一心不乱”者,即明彻自心即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即是所念之心,心佛不二,能所双忘,寂而常照,妄念不起,体用双彰,定慧等持,至灵明彻透时即是“明心见性”,破无明等法身大士也。如此义,则持名念佛至事、理一心不乱者,当生便可明心见性,证法身而生上品也。
持名念佛有三种持法,即“默念”、“金刚念”及“高声念”。学者每日至少应在早、晚各跏跌坐持金刚念一柱香以上,单盘,散盘,双盘均可,尤以双盘最佳,坐时结法界定印,金刚念即是佛号在唇齿之间微出,声能自闻。心起,声出,耳闻,绵绵密密。此即“摄心念”。以此“金刚念”摄心,则久久行之,自能都摄六根一心不乱也,此为正修。“默念”即在睡前卧床未入眠之际,以佛号默照于心,以除妄杂,伏梦中独头,得安然心神或梦殊胜境,此为助行。“高声念”则为早、晚课或各种佛事轨仪时所持,此为“欣厌念”,上念时以自性加以取舍,欣取极乐,厌舍娑婆,在无生中炽然求生,久久行之能入不取不舍之三摩地。又“高声念”於修“般舟三昧行”或“佛七”时持用,此谓“勇猛念”,意谓勇猛精进,忆佛如遊子见母,悲欣交集,万缘放下,惟此念求,悲切精专,乃至心心佛佛融於真觉果海,念念默契般若实相,坚毅勇猛克期取证,成就一行三昧而得应满九品往生本愿。
念佛法门乃仗阿弥陀佛大愿救度接引,只要信愿具足,专持不失,必生净土。上根者破无明即如是法身大士,得生实报庄严土;中根者念至事一心不乱即是阿罗汉而得生方便有余土;下根者信愿真切,发菩提心,一心专念,至舍报身时也可带宿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乃至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得善知识接引度化,一心不乱持名念佛十声,也能生边地莲胎,五百岁得花开见佛,此乃念佛法门之圆融殊胜也!
念佛往生,要旨在“都摄六根,一心不乱”,若舍报时信愿不切,心着见思散乱,则仍随见思无明业力而转入轮回,望末法学人切悟此理,尤一心不乱者即心佛无二,心若不佛则心外无佛,若心外求佛则成外道,学人需明之,方可不流浪生死,得入莲品往生极乐而位不退转也!
毗嚧行武於二次法难时,顶礼供养法界众生!
学佛简要
佛法应在当机,实无定法,盖因一切相皆为虚妄也,是故禅、净、密教皆可入道,贵在一门深入,当机即为妙法。当参禅至心行处灭,灵光独耀之时,当修密至寂然不动,见闻了了,自异相应之际,当持名至能所双忘,无相实相之至,当研教至境观相资,大开圆解之时,即是“明心见性”也!
诸法皆药,因病而施,亦如标月之指,而皆在见月也。至妄息真显,便是月落彻圆之时,又妄无真不显,故妄真之异若波之于水,持证时于妄不取不舍,则波自止而水自净静。故欲断妄,则如断波,波除则水亦不可见也。
参、悟、持、证、用,乃秘密禅海印三昧要旨。参透自性显现,入见道位,心眼得开,则初关勘破,此时正需悟后起修,保任除习,至妄习息尽之时,入修道位,人我法皆空,则重关勘破。重关既破,见思二惑皆除,此时正需历境炼心,於生死两择之中,於苦乐交加之际,安於如如之境,不取不舍,持记固定,破尽尘沙无明,起用显慧,定慧等持。入证道位,历破四十二品无明而得证法身等觉妙觉,至此则牢关勘破,此谓无学道位也。
理可顿悟,事须渐除,佛法持证贵在以理彰事,以事契理、事理圆融、在悟中证、在证中用,此即中道。盖因偏理则顽空,偏事则执相,偏空则断灭,故持证功须理事互涉,空有不废,方为不生不灭之中道妙谛也。
“十相自在光明禅昧”乃“大圆满心髓光明藏”之极乘,直扼身语、脉风、明点要旨,以无作智无分别法身藏为体,成就无上圆满次第。利根者断见思惑后专持此禅昧,便可直达“外、内、中”秘密三部现身化为光明,立断顿超无二,即身成就何难矣!
未获毗嚧遮那三密灌顶者,若笃行“两善”并每日禅坐持诵(金刚诵)“毗嚧遮那心咒”一柱香以上,守“四弃戒”,修满千座也可道感应交,灵光独耀而得明心也。
佛法诸宗,虽持入各异,皆是如来於众生应病施药。黄叶止啼,实无上下,归旨皆同也。佛弟子择法对机便是妙法,显密诸宗切勿自他贬誉,应相护相赞,方能昌陲正法而共荷如来家业,於末法浊世转大法轮续佛慧命,方为真佛子也!
末法之时,魔炽法弱,众生五毒难伏,行者若能于生死、贵贱、苦乐、得失、毁誉之中不退菩提道心,不执诸相,真性不为尘覆,二六时中持心无畏,则一生成办如期矣!
毗嚧行武於二次法难时 顶礼供养法界众生!
启华藏心眼之缘起
孩提时,吾已知有生必有死,三界众生无一能免者。欲脱生死之苦,吾惟是学佛。初入三学,知心识苦乐之异障,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匆匆人生,无非悲欢离合,穷通得失,生老病死矣!欲穷之究竟,吾於誓尽未来至而学佛。正报依报,森罗万象,缘起何期分合?欲穷尽究竟,吾於誓穷尽未來至而研藏。娑婆而名堪忍,世界由来缺陷。诸相终是无常,山河大地,无非幻相,成败得失,终如一梦。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生苦海,出路何处?嗟乎!一切含灵乃至诸佛出现於世,究前之无始,后之无终,刹那何异於尘劫乎?欲拔身心之痛苦,超五浊之轮回,济迷茫於正觉,得彼岸之同登,吾如是苦煎穷究吾佛三昧九载有余,始悟欲明吾之所以然者,舍佛法何以与明矣?
蒙吾佛之不弃,吾凡七岁得授沙弥八戒,十二岁入山剃度,乃依止驻锡武夷之四果圣人上德下真尊者门下,十九时正月初一,师付吾衣法,勅吾两年后还俗入世摧邪显正,续佛心宗。辞师之日,师嘱语曰:“汝下山之时,吾之道场亦将随之隐化。若非汝临之,则此化城无复再现也。汝当奉衣钵至嵩山少林,兼挑永化堂法裔,汝即为佛教直系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子孙僧系永化堂二十代传承也!汝此行艰辛曲折,受尽冤辱,九死一生,始能昭隆佛种,连五教於中华,护国土於一统。事之艰辛,汝必无畏。假有一日,汝遭至亲至信者构陷加害,污蔑中伤,遭汝为之穷尽血骨匡护者凌辱迫杀,尝尽世道险恶,人言可畏,人性卑劣,乃至举国视汝为邪为魔,甚或仅存一人之佛教时,汝必伤情,或欲以舍报而解脱,若此境现时,汝当何处?”,吾随之对应师曰:“世间最大事莫过於生死,而万般生死抵不上一觉悟,吾当以觉照勘破毁誉生死也!” 师破颜一笑,三十年前吾下山杂记有载此语,未知此本今落何处?
吾当其时,以为吾师为策励吾而为之警吾而已,岂知三十年后之今时,虽入世后竭尽诸缘报四重恩,济三途苦,普济众生无数,却二度系狱,且今时欲以邪教惩之。至此方验吾师预之不假,而吾却应不由衷矣!尤临今难,方验吾身执虽破,而情执尤甚也。每思情系身心则万般煎熬,致吾舍报之心之行皆有之。第一次欲舍报时,觉常和尚抢先入寂,致吾嘱付无人,二次欲舍报时,为谕详所泣留,是此因缘,於今付心眼於世,予后学有缘依径而证,有所获益,得续佛慧命,以此“观心简要”、“念佛简要”、“佛法简要”、“佛法持证显发果地阶次简述”、“華藏玄门心法”等供养法界众生,祈望末法行者,念佛法传承之艰辛,发猛利心志,精证行持,得证菩提,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庶不至於虚度一生矣!
毗嚧行武於二次法难时
顶礼供养法界众生
法性賦
三際无心,万法皆空。
五蕴虚妄,六尘无根。
生死涅槃,同归一梦。
闻闻反躬,便是主人。
求佛得一,求己得七。
不识本性,学法无用。
有无之间,亦勿执中。
偷心死尽,許汝法身。
毗嚧行武偈於
乙未年九月廿四日
【吴泽衡 · 华藏宗教迫害案】二十一世纪的“欲加之罪” —– 珠海“吴泽衡 〮华藏教案”被“邪教组织”之简记
蔺其磊律师
一、吴泽衡的简历及所创办的“华藏宗门”。
吴泽衡,法名:释行武,释教心宗第八十八世衣钵传承弟子、大承禅门第六十一世衣钵传承弟子、曹洞宗第五十一世衣钵传人、少林寺子孙僧系第三十二代、永化堂二十代传承弟子,中国生命科学学会发起人。1967年出生于广东惠来县,1979年承南少林隐僧德真、德智二位大德接引,入武夷山剃度修持佛法。1986年农历正月初一,有大承佛法八十七世衣钵传承弟子德真大和尚授予其八十八世传承位。期间1983年其随德智大和尚奉衣钵至嵩山少林寺依禅宗衣钵信物得以报请中国佛协及相关宗教管理部门而恢复失传270多年的禅宗衣钵少林方丈之位。1986年鉴於少林寺正宗永化堂弟子几乎全部被释行正、释永信等逐离寺院,为保永化堂法脉不断,於农历四月初八,德禅大和尚秘付永化堂第二十代传承於吴泽衡,付其“宜山画及永化堂主印”。在少林寺初祖庵传付法裔时,特邀请原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北京法源寺能行住持、洛阳白马寺海印住持、少林寺素云、素缘二长老见证德禅大和尚付法。
1990年6月,有赵朴初先生向国防科工委张震寰将军介绍吴泽衡身份并有二人邀请吴泽衡至京为徐向前元帅疗病。后经张震寰将军多次会同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有关专家进行考核决定,1992年2月11日吴泽衡进入国防科工委507所,任“中国气功科学科研小组”副组长,组长是张震寰将军,负责对全国的气功师进行考评。
由于吴泽衡所做的科研成果显著,其所创的“华藏心法”被定为当时唯一国家级科研功法,并在一些重点院校进行科研普教,同时也向社会广泛普及。
1990年,吴泽衡发起成立“中国生命科学学会”,任筹备组组长,28岁就成为中国生命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历经四年的艰辛筹备,联合五百多名科学家,终于通过了国家学科论证和民政部资格审查。1994年五月中生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成立大会。学会成立后,吴泽衡即带着为筹备“中国生命科学学会”借贷的八十四万元债务全身而退。1996年,他筹资280万港元在家乡惠来建设一所小学,王光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为学校提名“泽恒学校”和“泽恒教学大楼”。
1994年4月、7月分别在台湾八卦山、法鼓山和1995年四月在尼泊尔鹿宛兰若召开的“大陀罗尼三坛大戒”上,吴泽衡上师作为释教心宗第八十八世衣钵传承弟子参加,为“传戒大阿阇黎”。
二、第一次被以所谓的“经济罪名”冤狱十一载。
从1990年至1998年间,吴泽衡上师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传授普及华藏心法,开众心智,规范行为之修持法理,劝导众人为中华民族之昌盛而修持身心。他观察到当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动荡而将引起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危机,于1998年曾上书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政治,经济,社会几点改革建议,被当局猜忌。引发事件是1999年,吴泽衡上师筹备成立“华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而遭地方公安部门的查封;和在山西酎泉寺主持人天大法会,也引起国家安全部门的高度关注。1999年7月9日,吴泽衡上师又上书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总理朱镕基,表达了自己济世之宏愿,并反应各地华藏股份实业有限公司的查抄情况。然而当年的7月31日他却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
在案件调查期间,执法机关竟然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共同炮制冤案,8月6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批准设立华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天后,又撤回他们颁布的政令。其他国家机关均向北京公安机关提供了虚假证明。2000年12月2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不公开开庭,以“非法经营罪“和”擅自发行股票罪”,判处吴泽衡上师11年有期徒刑。2001年11月2日,北京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维持一审原判。2002年3月,吴泽衡上师竟然被他服刑的广东省怀集监狱擅自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对待,他传承并开宗的华藏心法被定为“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他也因此被施与“A”级囚犯管理,惨遭酷刑和虐待:剥夺睡眠;关禁闭;被故意传染上疾病并被滥用药物;超强度体力劳动;被暴力犯人看管施暴;被剥夺与外界交流权利;不供给充足的水;终日被提供发霉腐烂的食物;甚至被剥夺上厕所的自由。当局企图摧毁他的意志,妄想导致他精神失常或者在监狱中非正常死亡,几度被逼至精神和肉体濒临崩溃。
吴泽衡上师于2010年2月28日在没有减一天刑的情况下刑满出狱。
三、再次被抓,宗教迫害下的“邪教组织欲加之罪”将面临着重判。
自2010年出狱以来,吴泽衡上师虽然一直受到当局的严密监控和各种形式的迫害(盯梢、殴打、侮辱、盗窃、旅行限制等),其中已经有2次被非法拘捕及暴力殴打和不予办理护照等证件等情形,但践行佛教宗旨的他始终不弃。在2010年3月,刚出狱的吴泽衡上师就诚挚地表达了他的心迹:“愿一切猜忌、打压、凌辱我的朋友,能以平等、沟通、和谐的方式加深对我的了解并予以我基本的人格尊严和法律权利”。他通过面授、网络等各不同方式广布心宗法要,提出和谐宗派之观点,相继倡导和推广了“两善(‘辟谷济善’、‘日行一善’)”和“公民互爱”等活动。
2010年8月,他将禅门古秘“辟谷秘要”方法无偿奉献给社会,倡导人们“辟谷济善”——通过每月辟谷三天以排除毒素、和谐身心,并将省下来的伙食费捐助给贫困人士。
2011年2月,他发起“日行一善”的倡议,强调通过自身的善心善举,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并带动周围的人群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以期将社会纷争和矛盾降到最低点,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2013年3月,他向全社会发出“公民互爱”的号召,倡导人们找回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互信,自尊、自重、自强,带动更多人共同扭转自私、冷漠的社会风气,使人们回归到正常的人伦和法理的秩序当中。
但2014年7月29日23时许,吴泽衡上师和他的一些弟子、家人在其位于珠海市银石雅园的家中被粗暴抓捕,随后各地的部分弟子也被抓捕。公安机关指控所有被拘留者涉嫌“组织和利用邪教破坏法律实施罪、强奸罪、诈骗罪”等罪名。2014年10月28日,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将吴泽衡上师等共21人(不包括随后抓捕的三人)移送到珠海市香洲区检察院审查起诉。2014年12月19日和2015年3月3日,珠海市检察院分别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两次。 2015年5月18日,珠海市检察院在对其他被羁押近十个月不等的人做“不起诉”处理后,将吴泽衡上师和另外四人分别以“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强奸罪、诈骗罪、参与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起诉到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该院于2015年7月14日起历经四周时间开庭审理了本案,现在还没有判决。
但该案从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直到一审审判阶段,违法之处多次肆意出现:
1,侦查阶段,作为吴泽衡上师的辩护人蔺其磊和其他几个辩护人到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递交辩护手续,通过该分局法制室查到办案部门是该分局国保大队,但该国保大队没人承认是办案单位,最后该分局法制室负责人只好说“有相关材料的话通过我们提交吧”。期间还出现让当事人解聘辩护律师的现象。
2,案件移送珠海市检察院审查起诉后,以及第一次退补后和第二次退补后,本案的20多位辩护律师每次都被刁难不能及时阅卷,经抗议才得以复制了不是完整的卷宗。起诉书写明的本案卷宗是131本,但在一审法院审理期间,鉴于公诉人举出的证据辩护人所阅的卷宗中没有,法院于2015年7月21日的“案件分类清点数量”确定是135本卷宗。这还不包括检察机关讯问笔录37份和7月10日(法院)收到的四份材料散卷,以及庭审中辩护人要求调取的“提讯证”(侦查工作卷三)。
3,该“提讯证”(侦查工作卷三)中,光涉及到吴泽衡的提讯记录就显示:有41次提讯证上有提讯记录,但卷宗中没有这41次的书面“讯问笔录”。卷宗中有两次“讯问笔录”,但提讯证上没有提讯记录。另外,按照侦查机关认定涉嫌罪名来看本案可能被判无期徒刑,依法应该讯问时进行同步录音录像,但卷宗中没有这些录音录像,不能证明取证的合法性。
4,本案开庭审理前,辩护律师提出了“证人(鉴定人)出庭申请书”申请包括被“不起诉”的本案的所谓的“同案犯”等人出庭,“邀请各宗教团体负责人和各宗教界高德人士出庭质询的申请书”以及“调取证据申请书”,还有“复制硬盘(指证据材料)申请书”、“对涉案的两枚印章进行鉴定申请书”等等一系列申请,按照法律规定都应该得到法庭支持的,但无一例外的,法庭和公诉人意见一致的认为没有必要,一概不予支持。
5,本案显示2005年就已经被有关方面立案,而珠海警方于2012年4月16日再次立案。这么长的立案期间,侦查机关还存在“将所谓的同案犯羁押所做的‘同案供述’作为证人证言的押人取证、所羁押的同案犯可以在一起‘互相做工作,配合专案组工作’等现象、明显的疲劳审讯”等大量的诱供骗供情况下,即便如此,侦查机关的所搜集的证据还是被检察机关退补了两次,可见,该案的证据材料是粗燥的没有证明效力的。
6,基于明显的、大量的非法证据线索存在,辩护律师提出了“非法证据排除申请书”,在对每个证据质证时都要求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屡屡提及,但都被法庭不予支持,致使本案完全是使用非法取得的证据来认定事实,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7,在本案抓捕不久的2014年8月份和正在开庭审理中的2015年7月16日,官方媒体就进行了大肆抹黑式的多家报道,进行“舆论审判”。特别是本案是不公开审理,但相关证据材料也被媒体公开,更恶劣的是,辩护人对此提出情况反映时,公诉人无动于衷,审判长却正义凛然地保证不会受媒体报道左右。
8,起诉书中写到“已依法告知、、、、、,被害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但卷宗中不但没有一份对被害人的“权利义务告知书”,而且开庭前有一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多次要求出庭却遭到违法拒绝,并被粗暴地带离法院。起诉书中的10多位被害人以及庭审中公诉人又列明大量的被害人,他们的诉讼地位如何体现?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这样严重的程序违法,公诉机关和一审法院都视而不见,不置可否,表明了这完全就是宗教迫害的“走程序审判”。
鉴于本案是不公开审理,还有很多的如“非法证据被使用、鉴定文书的文革性语调、反邪教协会不出鉴定意见、公诉人质证方式、、、、、、”等等“托辞”,以及有关佛教界的诸如佛教中的供养、创立宗派、传承信物、传承弟子等专业问题、将会随着诉讼的进展披露出来,更进一步印证对吴泽衡上师所谓的“欲加之罪”。
我们在见证历史,我们要相信改变!